回头看一看唐朝的历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黄帝之一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
不过建立唐朝的人并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父亲李渊,李世民的皇位也并非继承而来,而是他自己争取的。
虽然李世民才能卓著,是当皇帝的料子,可是李渊当初并没有选他做太子,而是选了李建成。
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李世民的才能吗?还是说他打心底里就不想让李世民当太子?
一、李世民才能卓著少时的李世民可以说是年轻才俊,而且他有着极为突出的军事才能,堪比汉朝的大将军霍去病。
17岁的这一年,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遭遇突厥军队的围攻,眼看就要命丧当场。
正在援军队伍当中的李世民向云定兴将军建议,大举出兵助杨广突围。
云将军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而这一举动也成功将突厥军队吓退。
第二年,李渊带兵与贼人斡旋,却被困于敌阵当中,得知父亲身处险境,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大军前往支援,顺利将李渊救出。
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建立唐朝,可李世民的才能已经尽显无遗。
公元617年,隋朝气数逐渐散去,各方的势力都蠢蠢欲动,准备造反。
李世民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立即劝说李渊出兵,甚至还替李渊广纳天下贤才。
听了李世民的建议,李渊觉得也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便在晋阳起兵反叛。
在挥师长安的过程中,李世民展现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率领精锐之师,穿越重重险关,以雷霆万钧之势逐一击溃隋朝的多路大军。
作为李渊长子的李建成其实也有不错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像李世民那样能干,但是在平定关中战役的过程中,他也是屡立战功。
所以相对于李世民而言,李建成在协调军事和政治事务方面有更大的才能,这对于稳固李唐政权来说至关重要。
公元618年,长安城彻底沦陷,李渊也趁着这个机会登基称帝,建立了李唐政权。
一个新的朝代刚刚建立,政权肯定没有那么稳固,周边存在着不少割据势力,这对于皇位以及国家的稳定来说是很大的威胁。
为了尽快稳固政权,实现真正的统一,李渊派李世民带领着军队东征西讨,李世民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屡屡获胜。
在李世民的带领之下,唐朝的大军先后将刘武周、窦建德等地区割据势力清理干净,让唐朝真正完成了统一大业。
而这个时候的李建成则选择留在了长安城内,给李渊打起了辅助,父子二人一起管理朝政。
在这期间,李建成广纳天下贤才,找到很多有才干的人士,给他们安排了工作,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在李建成的协调之下,唐朝的政治体系逐渐完善了起来。
在同一时期,李世民在军队里的威望越来越高,他还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了出色又忠诚的将领。
当然李建成也没有闲着,他在朝廷和诸多文官、武官打好了关系,也积极参与各种国家大事,俨然就是一副太子的作风。
二、为何不选李世民为太子在反隋的那一时期,李渊其实就向李世民承诺过,如果真能取得天下,必定会立他为太子。
对于父亲的这一决定,李世民断然拒绝,毕竟自己上面还有一个大李建成。
后来天下安定,作为长子的李建成自然而然的被立为太子,
按理说他只需要继承就好,但是在624年,他的亲信杨文干却起兵反叛,李渊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派李世民平叛,并将李建成囚禁。
这个时候,李渊又一次给了李世民承诺,叛乱平定后就会立他为太子。
此时李世民并没有直接拒绝,因为他知道,太子现在是公认的大逆不道,如果太子被废,能堪此大任的也就只有自己了。
李世民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将叛乱给压制住了,回朝之后,日日夜夜都盼着李渊能够兑现承诺。
可李渊这个时候却开始装傻,压根就不再提李世民为太子的事,而且也没有惩罚李建成。
理论上来说,李世民有着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军队当中的威望那么高,而且李渊还不止一次的承诺要立他为太子,为什么没能兑现呢?
李世民屡立战功,对于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功绩太大,已然出现功高震主之势。
在晋阳起兵反叛之时,年仅年仅19岁的李世民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占领了大片的领土,获封大都督,这一殊荣,其他的李家兄弟可从未获得过。
刚开始向长安进军时,李渊一直都是畏畏缩缩,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当遇到强敌来犯时甚至还会胆怯。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会走向败局。
于是便苦苦劝诫父亲,在李世民的鼓动之下,李渊才有了勇气西进,并且拿下了霍邑。
不仅如此,在河东地区,李世民也是威望远播,使得大批的百姓自愿前来投军,与其一起上阵杀敌,这使得他的大军兵力大增,顺利打败了刘鹞子。
一年不到,李世民的大军就兵临洛阳城下,隋恭帝封他为赵国公,又过了数月,隋恭帝自愿让位,李渊即位称帝。
可以这么说,李渊能够当上这个皇帝,80%都是倚仗了李世民。
前面已经提到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多次率兵平叛,使天下得以统一,这样的功绩显然已经高过了太子。
虽然是亲生儿子,可李渊却对他心生忌惮,打心底里不愿意立其为太子。
这个时候的皇室放在现在就像是一家企业,李渊是大老板,李世民是大老板领导的经理,这个经理才能出众,而且手底下的员工个个都服他。
即使如此,作为大老板的李渊也不愿意将手中的权力让出去,因为一旦这么做,自己也就颜面无存了。
当然除了心里边忌惮李世民功高盖主之外,李渊不立他为太子与传统的观念也有关系。
但凡了解过古代历史,相信对于立嫡立长这一原则是非常清楚的,帝王之家也不例外。
不管是哪一个朝代的帝王,该选择下一任的继承人时,这都是个难以跨过去的鸿沟。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之君,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必须得更加慎重。
按照当时的证据来看,朝廷内大部分的官员都赞成立长子为太子。
退一万步说,就算李渊内心里想要李世民为太子,可他不是长子,这个门槛就很难跨的过去。
如果自己一意孤行,非得把李世民立为长子,朝中的大臣肯定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还会站出来强烈反对,这不利于自己的政权稳定,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此外在处理朝政事务时,李建成显然要比李世民更加老练。
李建成较为圆滑,尤其擅长将各方的利益进行平衡,既不会得罪各个官员,又能够很好的保住皇家的颜面。
最为重要的是,李建成处理政务时倾向于凝聚群臣之力,让大臣们能够团结在一起,与李世民那种果敢直接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策略,对于维护朝廷的长治久安显得尤为裨益深远。
也就是说,在李渊的心里,李建成似乎是一个更加合格的领导人,适合当这大唐朝的太子,未来的大唐皇帝。
三、李世民夺位不管李渊出于何种原因不立李世民为太子,都在李世民的心里埋下了一根刺,所以当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这场关于储位的争夺便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文武百官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太子的阵营,李世民表面上恭恭敬敬,实则内心已经是波涛汹涌。
他的手里掌握着兵权,而且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他亲自培养和提携的,对他十分忠诚,势力不容小觑。
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不甘示弱,于是便想方设法的拉拢朝里的大臣,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弟弟李元吉也站在了李建成身边。
兄弟两人一次又一次的对李世民进行围攻,甚至还弹劾他的亲信,起初利用这种方法来削弱他的势力,这让李世民又伤心又恼火。
这兄弟二人的行为,李渊其实是知道的,只是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只眼,在他看来,这种适当的竞争能更好的维持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
正是李渊的这种态度,使得局势逐渐恶化,兄弟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李世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未来会有更多的麻烦,自己一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先发制人。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便在酝酿玄武门之变的计划。
贞观元年六月初四的这一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前往玄武门拜见父皇,却没想到李世民早就做好了埋伏,等两人经过玄武门时便实施了突袭。
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带着护卫队,可他们根本就没有防备,很快便陷入混战。
李元吉在逃命的过程中被尉迟敬德射中,李建成则被长孙无忌拦住,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以李建成失败而告终。
李渊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当他得知消息时一切都无法挽回。
恰巧这个时候,李世民来到皇宫请罪,甚至还把所谓的李建成谋反证据带了来。
事情已经发生,朝廷的大臣们无力回天,于是纷纷倒戈李世民。
李渊虽然气愤,可他也没有办法,只好顺着儿子给的台阶往下走。
玄武门之变发生20天后,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结语李世民所制造的玄武门之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就是因为这场政变,才让大唐拥有了这样一位好皇帝。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再一次显露出了他的治国才能,让唐朝发展地蒸蒸日上。
烟火人间
玄武门之变堪称是流血牺牲最少的一次政变了,而且波及范围极小,更是丝毫没有殃及百姓,直接一击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