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山东盛和塾)

文化事昌秀说 2024-10-03 08:40:32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今天的创造不是企业问题,而是行业问题,同时,我们需要创造很多20世纪没有的新行业。

爱因斯坦说:“同一个思维层次解决不了同一个思维层次的问题,你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绝对不能用20世纪的思维方式来引导21世纪的创新,在21世纪我们必须颠覆我们的创新思维,推进21世纪的创新。

本文以“创新”为主题精选了稻盛先生著作《利他的经营哲学》、《堵在技术开发上》、《京瓷哲学》中的内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一、创新才有未来

1、创造未来的第一原则就是告别昨天

20世纪的经验不能引领你到21世纪,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

Web2.0概念提出者蒂姆·奥莱利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理解未来,就需要我们摒弃关于现在的思维模式,放弃那些看起来顺理成章甚至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

我们永远应该记住彼得·德鲁克的告诫,“创造未来的第一原则就是告别昨天”。

2、21世纪最重要的是自我革新

①创新的前提是:概念先行

我们企业经营者,不管属于什么行业,都始终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们一刻也不能马虎松气,不能安于现状。

哪怕是现在很赚钱的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为了不被淘汰,除了勇于变革,果断接受新的挑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企业一旦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就必然会退步。企业若想持续成长发展,那么,只有自我革新,就是说,除了不断改革自己之外,别无他法。

实际上,回顾京瓷从中小企业到中坚企业、再到大企业的发展轨迹,就可以明白,京瓷的历史就是一部否定现状,面向未来,不断反复进行自我革新的历史。

而这种革新的基本内容,就是向被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困难的事业发起挑战,创造这个世界上没有的划时代的产品。

所谓划时代的产品,不是说社会已经有了这样的需求,不是说知道有了既存的市场才去提供这种产品。

即使社会还没有这种需求,通过革新性的技术开发,去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出崭新的市场。

这种革新性企业的存在,培育了新的产业,扩展了新的雇佣范围,搞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

企业的自我革新、企业要寻求变革,要推进引领时代潮流的事业,决不能在过去的延长线上依赖过去的经验,必须与过去诀别,展开自由奔放的想象。

另一方面,引领世界潮流的欧美企业,他们不是一味收集现成数据和相关技术,而是“应该创造这么一个理想的东西”,就是先创造“概念”,然后,再思考把这个概念变成现实,需要哪些相关的技术。

就是说,以概念先行,由此展开创新工作。

无论是在开发崭新技术的时候,还是企业本身为了适应新时代而进行创新时,都要允许所谓“异端的发想”,而且要主动听取,积极采纳。

如果缺乏这种能够孕育“革新”的企业风气,无论怎么激励大家要“开发新产品”、要“开拓新市场”,结果都是不奏效的。

新产品不可能顺利开发,新事业也不可能顺利拓展。

②创造的本质是——突破常识的灵感

真正的创造,不是已有的科学常识的累积,它从跃动的灵感开始。这种灵感营造了哲学,被证实、被接受以后才变成科学。

只有在否定常识、否定被盲目接受的所谓科学知识之后,真正的创造才会勃发。

3、创新的启示:缺乏纯粹的目光就无法创新

我认为,成就革新事业的往往是外行。所谓的专业人士是绝对做不到的。当然,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我并不是轻视专业性。

但我认为,完全沉浸在专业中的人,是绝对无法实现革新性研发的,正是外行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管是怎样的专家,重要的是能时常站在外行的角度用新鲜的眼光看待事物。

要时时抱着好奇心,不断用纯粹的目光观察事物。我认为,缺乏外行的单纯的眼光,就无法成就革新事业。

我从经验中感受到的是,相比于完全沉浸在专业中的专家,起用外行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多。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开展研发工作时,如果没有单纯而谦虚的心灵,如果不能比常人倍加努力,如果不能进入某种“狂”的状态,就无法取得出色的研发成果。

4、未来已来

我们今天面临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巨变、剧变和聚变,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未来与现在截然不同,但小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未来是50~100年以后的事,与我无关,可是在这个近未来的时代,未来很快就会到来。

所以这是一个明天的方向比今天的地位更重要的时刻,我们要学会抛弃过去,告别昨天,创新未来。

彼得·伊利亚德曾说过一句话:

“我们处在近未来之中,我们都将面对与参与到未来之中。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二、我们如何创新?

1、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创新

人们常说的所谓企业家精神,对于从事创新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以打工者、工薪族的心态从事研发的人,无法获得出色的研发成果。或者说,正因为是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才需要充满企业家精神。

我认为,如果没有旺盛的企业家精神,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动机,就不能有真正的创新。

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就是必须拥有较高的觉悟——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企业,才能真正的创新。

创新之前,要先解决2个前提:

第一个,缺少危机感。

创新型企业要从零开始创立新事业,为了谋求与现存企业和事业之间的差别化,那么,理所当然,它就要开发出革新性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创新型企业想要持续生存并成长发展,那么,它就必须持续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因为创业者自己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感觉到“仅仅依靠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将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潮流,企业将难以为继”。

京瓷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不能持续开发新产品,公司将会破产。我一直怀有这样的危机感。

京瓷从创业初期开始,就必须向新产品、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挑战,这是宿命。

而且,不挑战新事物,公司就无法生存,全体员工都具备这样的危机感。这不是“能”还是“不能”的问题。必须不断发挥独创性,这是市场必然的要求,凡是中小企业都一样。

一般来说,公司必须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彻底,必须磨炼这方面的技术。

所谓“选择与集中”,就是要选择自己的强项,把力量集中在发挥特长这一方面,否则就会失败。

的确,这是真理。

但是京瓷的情况是,只靠单品生产,企业还是难以为继,我们一开始就有这种深刻的危机感。

从那以后,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事业成了京瓷的习性。

也是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满足于现状就意味着退步”。

基于这种危机感,公司中充满创造创新的氛围,那么就可能掀起前所未有的、超越常识的、飞跃性的技术革新。

第二,创新来源于纯粹的心灵。

伟大人物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是因为成功的手段,不如说是因为他心灵的纯粹。

所谓纯粹的心灵,换句话说,就是行事的动机纯粹,没有私心。

为了伙伴,为了员工的幸福,为了公司的未来,只要从这种纯粹的、美好的心灵出发开展事业,哪怕技术、资金、人才等等不足,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即使谁都认为“那么困难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领域,如果是具备纯粹的、美好的心灵的人去干,很容易就能把困难克服。

关于这一点,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詹姆斯•艾伦在他的著作《结果与原因的法则》一书中有以下的论述:

“眼前的目标也好,人生的目的也好,比起心地肮脏的人,心灵纯粹的人往往非常容易就能达成。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詹姆斯•艾伦就是这么说的。回顾我自己的人生,一切成功无非都是纯粹的心灵引导的结果。

开发新产品也好,进入新市场也好,或者踏入完全不同的领域也好,只要以纯粹的、美好的心灵为基础,就没有任何恐惧。

因为在纯粹的心灵中秘藏着超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的强大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企业里孕育革新的原动力乃是经营者自己的一颗心。提升心性,把它变得纯粹而美丽,这就是孕育创造的源泉。

2.以四个创造实现创新

我曾就企业发展时的需要,提出“四项新的创造”的观点。

我认为,能够让企业发展的只有创造,当然开发新产品也是创造之一。

我认为创造应该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创造:“创造新需求”、“创造新市场”、“创造新技术”、“创造新商品”。

但是这四种创造并非独立无关,而是浑然一体的存在。

可以将成功的技术创造连接在商品创造上。如果能接着唤醒消费的需求,就会再连接上市场的创造,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那么技术的创造,对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产生实质上的帮助。

以前我预料,假如电视与广播的时代来临,世界上一定会需要高周波绝缘材料,因此开始研究精密陶瓷。

之后我将此技术应用在显像管中作为绝缘材料,然后让企业界使用,结果十分成功。这可以说是在考虑研发出来的陶瓷的用途之时,所创造出来的新需求。

接着就在日本国内与世界各地寻求销售渠道,开始“创造新市场”。

然后,同时到新市场依照客户当中的技术人员的要求,重新展开“创造新技术”行动,并依据对方的需要从事“新商品的创造”。

也就是说周而复始地从事两层、三层的创造。

事实上京瓷能有今日的成就,就是源于不断重复进行“四种创造”,重复到创新已经变成全体员工的习性。

这种习性的最后成果就是开发出新产品——多层IC封装。

大家都知道,随着半导体零件的世界由真空管、电晶体到IC,陶瓷的用途也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IC所要求的技术,几乎是打破陶瓷有史以来的概念,也是用粉末混搅之后烧成容器的电晶体时代的技术常识所无法想象的东西。

我们的习性是在不断紧密操练下形成的产物,有了这个产物以后,很自然地就把难题当成上天赐给的礼物,每天都比客户更加努力地工作。

也因此我们创造了很多划时代的技术。

这些技术做成的制品,目前已经成为高级个人电脑使用的主流半导体,而京瓷提供的产品量占全球需求量的7成。

光是这项制品创造的营业额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日元。

我认为,世间一定有可以让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或商品表现的舞台,有必要善用这种利基(niche,商业用语,指针对企业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

只要让这种利基一直往前延伸,利基内蓄积的“四种创造”就一定可以让企业一路往前发展下去。

3.以洞察、人格和匠人精神来推进创新

① 创新来源于洞察

一切发明和发现都是敏锐观察的成果。

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不放过任何生活和工作中的微小细节,才能发现真理。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势必无法找到成功的秘诀。

② 没有人格和匠人精神,创新无从谈起

首先,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必须是一个品质优秀的人。

不论是搞研究、技术开发,还是帮助推销产品,当然在参与高层决策管理时更是如此,在作为专业人才之前,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

鉴于一个人的人品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对实验结果做出评价时,意见会出现很大的反差。

所以我认为,与能力相比,这个人的人品显得更为重要。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成为一个杰出的研究者、技术员之前,首先要紧的是塑造自己优秀的人格。

其次,物心一如的匠人精神。

日本人崇敬一种“高度的精神性”,这种精神的典型存在于 “器物制作”之中。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精湛的 “器物制作” 的传统。其精致精细、 美轮美奂的程度,往往让人误认为是艺术品。

在传统工艺的世界里,工匠们在工作之前先要洗净身体,有时要像刀匠一样,用白衣束身。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器物制造是一种神圣的行为, 因此在制造器物时, 需要先清洗自己的身体, 净化自己的灵魂,而且通过这样的仪式, 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要制造的器物中去。

在这种行为的根底处,不是西方式的将物质和精神分开考虑的二元论思想,而是将物、心合一的“物心一如” 这一日本固有的世界观。

日本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存在,在器物制造中特别重视“心灵的状态”, 必须全身心投入角色。用一句话讲:

心就是制造出的器物本身,或者说是制造器物的道具本身。

英国、法国因为工业革命而令手工业衰败。而日本在此进程中,手造物品的文化也没有中断。

因为其中倾注了日本人虔敬的“高度的精神性”。

讲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没有人格,没有匠人精神,我们许多的创新就很难做好。

三、创新必须具备的五条哲学

1、首先动机非常重要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回答“为什么自己必须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这一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动机非常重要。

技术开发的动机最好不要来源于个人原因,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动机。

2、强烈持续的“信念”

越是创造性的工作,就越需要在心中持有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有了信念这一束光,才能持续前进,最终实现成功。

3、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相信“人的能力是无限的”,抱着“无论如何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4、拼搏在当下这一刻

首先,认真过好今天,这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设定的目标多么远大,没有每一天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日积月累的业绩,就没有成功。伟大的成果都来自于辛苦努力的积累。

5、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

“钻研创新”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其实就是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对工作加以改良改善而已。

四、结语:创新驱动未来

最后,我们怎么才能创新?

所有这一切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有企业家精神和纯粹的发心;我们应该有新的创新方式,更开放、更融合;我们应该给创新一个宽阔的土壤,更宽容。

这样,我们就会有真正的创新,使得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0 阅读:0

文化事昌秀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