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对拜登子女“断保”?背后的权力游戏揭秘

范书逸说 2025-03-23 16:33:25

2025年3月1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前总统拜登的子女亨特和阿什莉·拜登将立即失去特勤局的保护。这一决定看似是为了节省纳税人资金,但背后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从赦免令的争议到肯尼迪遇刺档案的公开,特朗普的每一个动作都在编织一张更大的权力之网。

从“惯例”到“例外”:总统子女安保的“双标”游戏

特朗普对拜登子女的“断保”决定,表面上遵循了“卸任总统成年子女不再受保护”的惯例,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拜登在卸任前为子女争取了六个月的安保延期,这与特朗普四年前卸任时的操作如出一辙。然而,如今特朗普却以“浪费纳税人钱”为由高调推翻这一规则,甚至将亨特在南非的行程与当地“人权问题”强行挂钩,称南非因此被移出美国援助名单。

这种“双标”并非首次。2021年,特朗普曾因“行为不稳定”被拜登撤销接收机密信息的权限,而如今他如法炮制,以拜登“记忆力差”为由剥夺其安全许可,并连带上千名前政府官员。规则在他手中仿佛橡皮泥,既能捏成护盾,也能化作利剑。

签名笔、赦免令与肯尼迪档案: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风暴

这场“断保”风波并非孤立事件。特朗普同步抛出一系列争议性动作,包括宣称拜登卸任前签署的“预防性赦免令”因使用自动签名笔而无效,并暗示签名可能被伪造。讽刺的是,特朗普自己曾被曝用自动笔签署文件,包括新冠纾困支票。

此外,特朗普宣布将公开8万页未删节的肯尼迪遇刺案文件,且不提供任何官方解读,任由公众“自行判断”。这既能满足阴谋论者的胃口,又能分散对拜登家族议题的聚焦。同时,他高调预告与普京讨论俄乌停战,塑造“国际和平使者”形象,对冲国内争议。

“纳税人钱”背后的政治算术:为什么是18名保镖?

特朗普将矛头对准“18名保镖”绝非偶然。这个数字经过精心挑选——它既足够夸张,又能唤起公众对“特权阶级”的不满。而亨特在南非住500美元/晚的海景别墅、拖欠前妻赡养费等花边新闻,恰好为“浪费公帑”的指控提供了佐料。

但鲜少被提及的是,特朗普家族也曾是特勤局保护的“大户”。其女儿伊万卡和女婿库什纳在白宫任职期间,安保开支高达数千万美元,甚至被曝用特勤局车辆运送私人宠物。这种选择性批判,本质是将公共议题转化为个人政治资本的工具。

当规则成为武器:美国政治的信任危机

特朗普的“双标”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植于公众对体制的深层不信任。他将官僚程序污名化为“既得利益者的游戏”,而自己的反复无常则被包装成“打破僵局”的果断。例如,支持者将撤销特勤局保护视为“向特权开炮”,却选择性忽略规则被操纵的事实。

但这种策略正在侵蚀政治信任的根基。当特勤局发言人表示“将遵守规定”时,公众不禁要问:若规定可以因人而异,所谓制度权威还剩多少含金量?更危险的是,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恶性循环,可能让美国政治彻底沦为报复性博弈的战场。

结语:保镖争议背后的权力寓言

特朗普对拜登子女的穷追猛打,既是个人恩怨的延续,更是权力游戏的缩影。从签名笔到保镖数量,从肯尼迪档案到普京通话,每个细节都被精心编码成政治讯号。在这场博弈中,真正被撤掉的或许不是特勤局的保护,而是公众对政治规则的最后一丝信任。当“双标”成为常态,每个人都将活在不确定的阴影之下——毕竟,今天的猎人,明天也可能变成猎物。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