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球-CuO纳米花复合材料的高性能光催化

新瑶看国际 2023-08-02 20:45:04

前言

纳米花状结构是一种新型半导体氧化物光催化剂,它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高复合速率,它在光催化过程中面临着电子-空穴对迅速失活的问题,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引入了石墨烯,它具有大表面积和特殊的电子性质,可以显著提高纳米花状结构的光催化性能,但石墨烯容易因相互作用而重新堆积,降低其单层电学特性。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了喷雾干燥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石墨烯保持在水中分散,并形成球形结构,有效减少其聚集现象。然后将乌金石状的CuxO(x = 1或2)纳米材料装饰在石墨烯球上,形成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

通过将CuO纳米花与石墨烯球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了两者各自的优点,让石墨烯球作为导电基底,提供了良好的电子传输特性,而CuO纳米花则为催化反应,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

一、实验细节

1、合成石墨烯氧化物

我们可以先采用Hummers方法合成石墨烯氧化物,将50毫升浓度为20克/升的Cu加入到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并经过30分钟超声处理,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25毫升浓度为0.2克/毫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再次进行30分钟超声处理后,通过喷雾干燥,得到了蓝色的粉末产物。

随后,我们将蓝色粉末放入220摄氏度的炉中焙烧30分钟,以热分解掉Cu,并在氩气氛下在800摄氏度下进行1小时的烧结,从而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为石墨烯,并分解掉PVP。

经过冷却至300摄氏度后,将产物暴露在空气中1小时,以氧化分解残留的Cu(OAC)2。这一系列步骤所得到的产物,根据不同的石墨烯重量比例,被分别称为CuO、1wt.%GR-CuO、2wt.%GR-CuO和5wt.%GR-CuO。

2、石墨烯氧化物表征

我们也可以通过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全面的表征,以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性。首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了微观结构的分析和观察,以获得其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的信息。

接着,我们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晶体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其晶体相和晶格参数。再运用拉曼光谱仪对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以探究其分子振动信息和化学键的情况。

同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的使用,我们对样品进行了表面化学组成的检测,以获取元素和化学键的定量信息。

为了全面了解样品的组成特性,还利用TOC分析仪监测了总有机碳含量,从而了解样品中有机物的含量和分布。

3、电化学阻抗谱测量

在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测量时,我们采用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并在1 M Na2SO4电解液中使用三电极体系进行测量。在实验中,选用铂箔电极作为对电极,饱和氯化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在0.5伏特下进行了EIS测量,交流电压振幅设定为5毫伏特,并在1 MHz至5 mHz的频率范围内记录了数据。

为了评估样品的表面积和孔隙度,在−196摄氏度下使用气体吸附装置测量了氮气吸附等温线。探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在H2O2存在下,在室温下进行了实验。

具体操作为,将制备好的产物(20毫克)分散在300毫升浓度为20毫克/升的甲基橙溶液中,并加入2毫升的H2O2。

随后,样品放置在容器旁边,距离为20厘米。在黑暗中搅拌30分钟后,使用500瓦特氙灯进行照射。

每3分钟取出该混合物(5毫升),并立即离心分离悬浮固体。最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上清液的吸光度,波长为464纳米。

二、结果与讨论

1、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

在当今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研究正在经历着全新的突破。其中包括针对石墨烯、氧化铜和含2wt.%GR的CuO复合材料的探索。

最新的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结果显示,石墨烯样品在2θ = 25°处展现出主要峰,而制备的CuO和2wt.%GR-CuO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相似的XRD图谱。

其衍射峰分别位于32.5°、35.5°、38.7°、48.8°、53.3°、58.4°、61.5°、66.3°、68.0°和75.1°,对应于CuO的(110)、(002)、(111)、(-202)、(020)、(202)、(-113)、(-311)、(113)和(-222)晶面。

值得注意的是,2wt.%GR-CuO复合材料在25°处还表现出一个额外的峰,该峰对应于石墨烯,并且还有一个峰位于42.5°处,对应于Cu2O。这些意外发现揭示了石墨烯在热处理过程中发挥的还原作用,这种作用将少量的CuO纳米颗粒还原成Cu2O。

2、石墨烯结构的形成

在GR-CuO纳米复合材料中,类似的拉曼峰也在相似位置出现。然而,1wt%、2wt%和5wt%GR-CuO的D/G强度比明显增加,分别为1.18、1.39和1.31。

这些增加的D/G比值提示着GO的还原,形成了石墨烯结构,并在颜色上从棕褐色变为黑色,这一观察也证实了这一过程的发生。

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2wt%石墨烯掺杂氧化铜产物进行了电子态表征。在Cu2p光谱中,出现了954.08 eV的Cu 2p1/2峰和933.78 eV的Cu 2p3/2峰,这表明在样品中存在CuO中Cu2+的特征。

我们还发现了强烈的Cu摇动峰位于942.33 eV,以及与962.38 eV处的一系列峰的重叠,进一步证实了表面上存在Cu 。这些观察结果明确表明成功合成了2wt%的CuO纳米复合材料。

比较GR-CuO纳米复合材料和纯CuO电极的阻抗图,我们发现GR-CuO纳米复合材料的阻抗半径明显较小。

结果表明,石墨烯的高导电性成功地降低了GR-CuO纳米复合材料的电阻,这也是新的观点之一。

更引人关注的是,降低的电阻对电子在CuO和石墨烯之间的传递产生积极影响。这种有利于电子传输的情况,有效地促进了纳米复合材料中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从而阻止了它们的复合反应。这样的效果,对于一系列电子传输相关的应用潜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纳米复合材料表面积特性

除了电阻的降低外,GR-CuO纳米复合材料还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表面积特性。通过BET比表面积的测量,我们发现CuO、1wt.%GR-CuO、2wt.%GR-CuO和5wt.%。

GR-CuO的表面积分别为35.6 m.g^-1、57.4 m.g^-1、61.2 m^2.g^-1和73.8 m^2.g^-1,数值远高于纯CuO纳米颗粒以及石墨烯/Cu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积。

在这项研究中,合成了含有不同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烯铜氧化物样品,并发现它们都由许多粗糙表面的单分散石墨烯球体组成,这些球体被均匀覆盖着纳米颗粒,而这些纳米颗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连接,没有形成聚集现象。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揭示了这些纳米颗粒呈现出花状结构,每个花状结构由多个较小的纳米棒组成,并且这些纳米颗粒高度密集地装饰在石墨烯球体上。

不同重量百分比的样品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在1wt.%GR-CuO样品中,我们观察到更多的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一些石墨烯球体表面上,而其他区域则缺乏纳米颗粒,呈现出褶皱的丝绸纱幕波浪状。

而5wt.%GR-CuO样品中,纳米颗粒的数量较少,且更为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球体上。

为了研究聚合物对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形成的影响,引入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并在有PVP和无PVP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无PVP存在时,纳米颗粒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尽管石墨烯仍然形成了球状结构。

然而,在有PVP存在的条件下,只形成了纳米铜氧化物花状结构,并且几乎没有观察到大的铜氧化物聚集物。这表明PVP在形成纳米铜氧化物花状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GR-CuO光催化性能

进行GR-CuO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评估时,选择了MO作为代表性有机染料进行降解率测试,降解率被定义为MO在给定时间的浓度Ce与初始浓度C0之比。

在各催化剂存在下,MO溶液经过吸附-解吸平衡后,发现催化剂对MO的吸附能力有限,仅达到不到20%。此外,仅在可见光照射下,H2O2并不能有效降解MO。

但我们观察到,只有在H2O2和催化剂联合使用的情况下,降解效率显著提高。对于没有H2O2的CuO催化剂而言,在可见光下对MO的降解效果很小。

而在可见光照射下,CuO、lwt.%GR-CuO、2wt.%GR-CuO和5wt.%GR-CuO分别在短短15分钟内,分别降解了约74.3%、90.3%、95.2%和78.8%的MO。

显然,2wt.%GR-CuO表现出了更加优越的催化性能,充分利用了可见光。在2wt.%GR-CuO存在下,MO溶液在光降解过程中出现了光谱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464nm处的吸收峰逐渐减小,并在15分钟后几乎消失,经过15分钟的处理后,溶液中的初始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少,进一步证实了MO染料分子的断裂。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可见光照射下,含有2wt.% 石墨烯球的CuO纳米花束(简称为GR-CuO),能够成功降解MO。GR-CuO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卓越的光催化性能,其成因涉及多种现象的相互作用。

石墨烯球大幅增强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负载在其上的纳米颗粒提供了理想的基底,有效避免了颗粒聚集现象。

此外,石墨烯球本身具备高电导性,充当了电子传输体,使得光激发的电子能够迅速从CuO纳米花转移到石墨烯球中,从而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烯含量对MO降解反应的增强程度起到了重要影响。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加,GR-CuO系统的光催化活性也随之增强。

这种现象可归因于石墨烯的作用,有效地抑制了光激发的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过程。然而,当石墨烯含量超过2wt.%时,电子从CuO纳米花上的激发态转移到石墨烯球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光催化活性的降低。

最后,CuO纳米花由具有大比表面积的纳米棒组成,提供了更多的光催化活性反应位点。这增加的反应表面积,可能进一步增强了GR-CuO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因此,提出了GR-CuO纳米复合材料的光降解机制。

在可见光的照射下,CuO纳米花束中的价带电子被激发至导带,但由于电子-空穴复合现象的存在,光催化性能相对较低。

当纳米颗粒紧密固定在石墨烯球的表面时,石墨烯发挥了电子传输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光生电子的传输并改善了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

同时,光生电子还能还原H2O2产生活性自由基(如•OH),这些自由基直接将MO分解为CO2和H2O,促进了MO的降解过程。

三、结论

相较于独立使用CuO的传统方法,GR-CuO纳米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表现出显著提高的MO降解速率。

这项研究的突破之处,不仅在于展示了石墨烯作为纳米颗粒光催化剂的潜力,还在于凸显了石墨烯作为支撑材料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仅拓宽了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更为环境治理和能源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GR-CuO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为可见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推进贡献了力量。

此外,石墨烯的可调控性和高度可定制化特性为其在传感器、电子器件、生物医学和储能等领域中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吕刚, 廖建英, 段阿, 等. (2013) 石墨烯包裹的分层TiO2具有增强光催化性能的纳米花复合材料。材料化学学报A 1:12255–12262。

2、王建军, 段国涛, 李莹, 等. (2013) 一种通过电沉积制备纳米花金规则阵列的隐形模板方法.朗缪尔29:3512-3517。

3、亨德森 M A (2011) TiO 的表面科学视角2光 催化。表面科学报告66:185-297。

4、项庆军, 于建国, Jaroniec M, 等. (2012) 石墨烯基半导体光催化剂.化学学会评论41:782-796。

5、张恪, 张彦, 徐永军 (2012) 石墨烯基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现状与展望.纳米级4:5792–5813。

0 阅读:1

新瑶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