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魔都现在的实体店到底如何?今天跟随小开,以普通人视角,管中窥豹一番吧。
郊区商业
我和表弟小舟,去奉贤一个乡镇。
小舟来这里相亲的,朋友晓倩,介绍了表妹,就住在镇上。上次加了微信,两人聊的还不错,这次托我一起过来,把把关。
到了镇上,我们和相亲对象见面了,于是想找个咖啡馆坐下,慢慢聊。
我记得上次,有一家著名咖啡馆,于是带大家过去。
谁知道跑到那边傻眼了。
咖啡馆、旁边的披萨店、超市,以及连在一起商业体,全部关门了。
我们面面相觑,然后询问路人。
路人说:6月份刚关门!
我之前也遇见过郊区的商业凋零。
但像这样,整个商圈的全部关门,还是蛮吓人的。
市区商业
我来到打浦桥地铁站。
出来后,地下美食广场非常热闹。
有几个卖平价美食的,都开始排队了。
但是,坐电梯上去,到了地上商场后,落差非常大。
1楼,有些路人,但商店里人有些少。
2楼,路人也少,商店里顾客更少。
逛了一圈,除了几家店,有人排队外。大部分都是门可罗雀。
甚至一些餐厅,都是门可罗雀。
门口服务员在拉客,偶尔拉进去几个人。
而通过玻璃窗朝店里看,基本都是小猫两三只。
从打浦桥出来,到了附近马路。
晚上这边氛围蛮好,有老上海味道。
但是,不论是服装店,还是餐厅,都一天世界。
到了一家高档餐厅,发现里面一个人没有。
我在门口观望一会,店员急忙跑过来,问我要不要进店用餐。
我摆摆手,说:只是看看。你们店生意怎么样?
店员有气无力的说:生意怎么样?你自己看呀!
古镇商业
我和表弟小舟,再次前往奉贤,见他相亲对象。
我们约在一家古镇碰面。
到了古镇,发现这里人非常少。
我们一行人,似乎是最大的客源了。
这个古镇,和其他古镇相比不伦不类。
既不是原生态,商业化也半吊子。
很多店装修都挺新的,但却大门紧闭。
我们来到一家茶馆,老板过来招呼我们。
我询问这边生意怎么样。
老板说:我们也是其他地方搬来的。
我说:邵家楼吗?
老板说:我们不是的。不过邵家楼以前有很多都搬过来了。但现在一家都没有了。
我询问为何。
老板说:一个交通,一个规划,都很欠缺。不要说乌镇比,和新场也不能比的。
轧闹猛
现在魔都很多地方,都痴迷网红经济。
今天搞个夜市,明天搞个步行街。
什么今早白弄,明早瞎弄。诸如此类贼特兮兮的名字。
但是,这种看热闹、起蓬头的人气,能否转化为实质性消费?
很多人只是看看,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上次去朋友家,康办那边。
发现附近有很多年轻人,都是来拍照打卡的。
基本上,都拿个手机拍照,然后兜过来,兜过去。
最后连一杯咖啡也不买,直接跑掉了。
这种看似人气高涨的网红地标,都是虚的。很难产生真正商业行为。
实体商业,路在何方?
实体店难开,实体商业经营困难,已经不是新闻了。
10年前,就有这类事情了。
老的商场、商业街,面临各种挑战。
有的积极转型,大规模改建,像徐家汇。
有的摆花板,搞网红地标,结果没人买账。
有的直接关门,像置地、六百、太平洋等等。
有的继续萧条,没人管了。像四川路、长寿路。
有的先敲掉,成为一片工地,以后慢慢再说。像提篮桥、定海路、文庙。
上海的实体商业,面临挑战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互联网经济,以及各种复杂原因的叠加效应。
上海作为实体经济曾经发达的城市,理应扶持街头商铺,帮助那些特色小店、美食小店。
而不是搞什么网红,今天起个蓬头,明天就消失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