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授予57位将领为上将,除去3位起义将领,大多数人担任过大军区级正职,而有些将领长期屈居副职,甚至不如一些中将、少将受重用。
像王建安,被誉为“军政双全”,战争年代能做政治思想工作,更能指挥千军万马作战,可为何到新中国成立后就不吃香了?
王建安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政工将领,在大革命时期,为不被凌辱,学得一身硬功夫,把作恶多端的富家恶霸给痛打一顿,烧了对方的住宅后。为躲避报复,就南下当兵,加入吴佩孚的部队。
当兵2年,北伐军由南到北横扫各路军阀,他的家乡也展开农民运动,参加农民赤卫队。几个月后,随着黄麻起义,他作为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率先登上黄安西北城墙。
随后,起义部队撤出黄安,在地方坚持游击作战,王建安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11军31师,并担任班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创建。
部队番号不断调整,他的职务也不断被提拔,从班长升为红1军3团排长、连长,指挥部队参加反围剿作战。到1931年,红1、15军合并后,担任10师营长、副团长等职。此时,他的职务比王宏坤、周纯全、詹才芳低一些,与许世友不相上下。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他被调任团政委,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对于军事出身的他,干起正职工作也是游刃有余,在部队扩编后,担任红30军88师政委,后任红4军政委,经常深入第一线组织指挥作战,并善于组织部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被称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
当张国焘要分裂红军,红四方面军大多数将领被排挤,不受信任时,在抗大学习。抗战爆发后,没有在三大主力部队任职,而是率领一支部队到冀鲁边抗日,1939年被派往山东纵队担任副指挥兼1旅旅长。
山东纵队是一支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缺乏军事将领,上级派一批干部到任,把这支部队打造成一支作战过硬的部队,协助老首长徐向前工作。
几年后,山东纵队与115师主力合并一元化领导,他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职务并不低,后被调任鲁中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他作为地方军区,没有跟上主力去东北,留在山东。山东在陈毅的指挥下,整编部队,担任华东8纵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调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与许世友搭档,一起攻克济南,活捉王耀武。
1949年,全军统一改编后,他被任命7兵团司令员,率领部队渡江作战,解放浙江境内。新中国成立后,又率部到朝鲜战场作战。
1955年,根据的他的资历,职务、战绩,铁板钉钉应该被授予上将,可是在授衔时却没有他的名字。原因后来才知道,领导认为他太骄傲,授予上将不合适,改为中将。对此罗荣桓认为不妥,他授军衔的事情就暂时搁置。直到1956年,罗荣桓再次提及此事,上级才同意补授上将军衔。
1956年,不仅为他补了军衔,而且还分配工作,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成为邓华的副手。
他与邓华资历不相上下,解放战争时都担任过纵队司令,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邓华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而王建安是兵团司令。
那时候被授予57位上将,虽然不少人担任大军区级正职,但也不是全部都是,有的担任二机部正职,有的担任总部副职,上将担任副司令员的除他以外,还有李天佑,其余担任副职的上将都在八总部任职。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但没有高升,反而一直被平级调动,又去济南军区,福州军区任副司令员。去福州军区之前,他被安排职务,有些军区领导曾经是他的下属,婉拒他过去,认为这样不好领导工作。无奈之下才被安排到福州军区。
在六七十年代,不少中将、少将纷纷被提拔为大军区正职,如曾思玉、梁兴初、郑维山、秦基伟、丁盛、李德生、龙书金等等,他依然是大军区副司令。
直到1975年,与罗瑞卿、谭政、陈再道、陈士榘一起被调军委担任顾问。军委顾问从级别上讲属于大军区正职,可实际上是二线岗位,主要负责下基层调研,收集整理一些问题给一线领导作为参考。
叶剑英元帅曾对他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这位战争年代“军政双全”的将领,到新中国成立后反而不吃香了,是什么导致?性格使然,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