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喜马拉雅的上市史,那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啊。光上市就折腾了好三四次了。比如说,八姐记得,早在2021年5月,喜马拉雅就预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结果4个月后撤回了美股IPO申请;同年9月,其于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请, 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最近一次在2022年3月,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目前也已显示失效。不过,前两天,契而不舍的喜马拉雅,又双叒叕在港股递交了上市申请。
爱马,这次,喜马拉雅能不能顺利上市呢?爱马,这可真是门玄学。
为毛这么说呢?那就是,八姐觉得吧,喜马拉雅的这个招股书确实显示了,这日子不好过啊。一方面,喜马拉雅盈利了,而且用户大盘还挺稳的,另一方面呢,这个盈利不是建立在高增长上的,而是建立在裁员和内部缩减成本之上的,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长已经陷入停滞。
而在当下这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喜马拉雅会不会第四次上市还铩羽而归呢?那咱们就只能且走且看了。
下面咱们来简单说下喜马拉雅招股书里的关键点。
1,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长几乎停滞。
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在2022年之前,营收都保持超过40%的同比增长。而2022年,这一营收增速下降为3.5%,2023年更是跌至仅为1.7%,近乎停滞。
喜马拉雅坦言,这与大环境有关。
2,喜马拉雅的用户大盘还在,但已现颓势。
尽管与2021年月平均用户增长超过20%相比,2022年、2024年的同比增长8.7%和3.9%都属于大幅下滑了,但八姐觉得,考虑到喜马拉雅在大规模的降本增效,用户不跌就算不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喜马拉雅的大盘还是比较稳的。
当然,中间有几个数字还是不太好看的。比如,日活跃用户在月活用户中的占比,逐年下滑,表明用户粘度的下降。再比如,日活用户的日均收听时长也在2023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22年下降了12分钟。与此同时,付费率也在2023年出现了下滑。
这都表明喜马拉雅的的用户粘度还是有下滑风险的。
3,喜马拉雅的盈利来自于裁员和压缩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备受亏损诟病的喜马拉雅终于在2023年实现了盈利。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的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不过,喜马拉雅的盈利更多地是来自内部的压缩成本。
比如裁员。根据招股书,2023年,喜马拉雅的员工数比2021年减少了近40%。
与此同时,2023年,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也减少了7%,主要是由于给内容创作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分成下降了12.9%。
再比如,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21.1亿元,较2022年下降2.1%,较2021年下降了21%。
当然啦,既然盈利了,喜马拉雅为啥又有继续冲击上市呢?估计啊,一方面还是,喜马拉雅老股东们有着巨大的退出压力。毕竟,最早的投资者,投资时长已经超过10年了。
另一方面吧,就是喜马拉雅在一级市场估计融资遇到了困难,也就是说,原有的股东们都不愿意再投入了,新的投资方又找不到,而喜马拉雅账上的现金又不是很多,所以,只能再度冲击上市了。
根据喜马拉雅披露的信息,自2020年那一轮9亿美元的融资后,喜马拉雅至今都未再融过资。2022年申请上市时,喜马拉雅仅融资1亿美元,但拥有腾讯、小米等豪华投资者的喜马拉雅,最终都没有人愿意为其抬轿子,可见融资艰难。
而喜马拉雅在经过两年的内部裁员和压缩成本后,即便已经实现了盈利,但账上现金也不多,想要干点事情还真是难。比如根据招股书,截至今年2月底,喜马拉雅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亿元,流动负债(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后)也仅仅是打平。也就是说,这点现金还真是捉襟见肘的。
再叠加上,喜马拉雅上一轮融资时,恰好遇上中概股在2020年疫情初期的高光时刻,估值达到了43亿美元,约合300亿元。而现在,很多公司的市值已经跌去了2/3,那么喜马拉雅的估值在多少合适呢?市场给得价格过低的话,后几轮进入的投资机构会乐意吗?
且看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上市,能否以成功告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