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玉箫苒的笔记
“不可能!在华北平原这种地方,怎么可能找到大型富铁矿?”
消息一出,整个地质界都炸了锅。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华北平原这种深覆盖区,受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的限制,几乎不可能形成大型富铁矿床。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勘探经验也佐证了这一点。
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就在2024年10月10日,山东德州,这个名字听起来和“矿产”毫不沾边的城市,却爆出了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消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评审认定,在德州齐河—禹城地区,探明了一处储量高达1.04亿吨的超级富铁矿!
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发现亿吨级富铁矿,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其罕见的超大型富铁矿床。
更令人惊喜的是,该矿床的铁矿石平均品位高达50%以上,远超国际富铁矿35%的标准,部分矿段的铁品位甚至高达69%,几乎可以直接入炉炼钢。
一时间,德州“超级矿脉”的消息迅速引爆了舆论。
人们纷纷议论,这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超级矿脉,究竟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改变?它会是解决中国钢铁行业“卡脖子”难题的希望之光,还是一场豪赌?
从微弱信号到“超级矿脉”的惊天逆袭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在这片平原的地下,竟然埋藏着如此巨大的宝藏。”
回想起当初发现德州超级矿脉的情景,一位参与勘探的地质专家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事实上,德州超级矿脉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几代地质工作者接力探索,最终实现的“惊天逆袭”。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新中国建设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国家就开始在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彼时的地质工作者们,怀揣着“为祖国寻找宝藏”的满腔热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足迹。
在德州齐河—禹城一带,地质队员们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并建立起了多个大型煤矿,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勘探理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片看似普通的煤田之下,还蕴藏着更加珍贵的宝藏。
时间来到2011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国内的铁矿石产量却远远无法满足钢铁行业的巨大需求,对外依存度一度高达80%以上,这使得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人。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为期十年的“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旨在加强国内地质勘探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自给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在“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指引下,沉寂多年的德州齐河—禹城地区再次成为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这一次,他们带着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坚定的信念,踏上了新的征程。
2013年,山东煤田地质局的几位地质工作者,来到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查阅几十年前黄河北煤田的地质资料。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深耕”矿山的汗水,也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凭借着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多年的勘探经验,山东煤田地质局的科研团队敏锐地注意到,在几十年前的勘探资料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异常信号”。
例如,在1958年到1975年间,地质勘探队在该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时,发现了一些大面积的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区,这些异常信号,本应是预示着地下可能存在铁矿的重要线索。
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这些异常信号非常微弱,属于低缓异常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难道说,这些被忽视的异常信号,真的预示着地下蕴藏着巨大的铁矿资源吗?”
这个大胆的想法,如同闪电般划过科研人员的脑海,也点燃了他们心中探索未知的激情。
“这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这么厚的覆盖层下面找铁矿,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深覆盖区的复杂地质条件和微弱的异常信号,经验丰富的地质专家们也感到棘手。
在德州齐河—禹城地区,地表覆盖着厚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平均厚度超过500米,最厚处甚至超过800米,这给地质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的找矿方法,比如地表露头观察、地表工程揭露等,在厚覆盖区几乎完全失效。而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比如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虽然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覆盖层,但探测深度和精度有限,难以准确识别深部矿体。
“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找到突破口!”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山东煤田地质局的科研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迎难而上,决定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科研团队最终确定了一套“煤铁共盆”成矿模式和“厚覆盖层下的协同勘查方法”。
“煤铁共盆”,顾名思义,就是指煤和铁矿在同一个沉积盆地内共同形成。这种成矿模式的形成,需要极其特殊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罕见。
科研团队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对区域地质背景的深入分析,大胆提出了“鲁西地区中生代盆地可能存在煤铁共盆成矿模式”的设想,并将其作为德州齐河—禹城地区铁矿勘探的指导思想。
“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技术,则是指将卫星遥感技术、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钻探技术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勘探网络,从而提高找矿效率和精度。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快速扫描,获取地表信息,为圈定找矿靶区提供依据,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克服地面障碍,对地下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探测,圈定异常区,地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对异常区进行精细化探测,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钻探技术,则是最终验证矿体存在与否的唯一手段。
这套“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技术,就好比是给地质工作者装上了“透视眼”,让他们能够“看穿”厚厚的覆盖层,直达地下深处的矿体。
在德州超级矿脉的勘探过程中,科研团队还研发了一系列针对深覆盖区找矿的技术方法,比如深覆盖条件下微弱地学异常信息的有效提取和增强技术、基于重—磁—电—震多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关键技术体系等等。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州超级矿脉的最终发现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标志着中国在地质勘探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5年,在齐河县潘店地区,科研团队利用“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技术,成功探明了一处厚大的富铁矿体,首战告捷!
随后,科研团队乘胜追击,在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面积的勘探工作。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德州超级矿脉的“庐山真面目”逐渐显露出来。
最终,经过国家自然资源部评审认定,德州齐河—禹城地区探明富铁矿资源量高达1.04亿吨,成为我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德州超级矿脉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铁矿资源的版图,也为世界地质勘探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写中国钢铁命运的“王炸”
“德州超级矿脉的发现,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意义非比寻常。”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之情。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铁矿石的定价权更是牢牢掌握在国外几大矿山巨头手中。
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使得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人。
每当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波动,中国钢铁企业都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被动接受,严重影响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中国政府和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包括加大国内铁矿石勘探开发力度、加强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合作、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等等。
但由于地质条件、技术水平、国际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在铁矿石资源保障方面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德州超级矿脉的横空出世,为中国钢铁工业打破“资源卡脖子”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德州超级矿脉的储量巨大,高达1.04亿吨,足以满足中国钢铁行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需求。
并且德州超级矿脉的铁矿石品位高,平均品位超过50%,远高于国际富铁矿35%的标准,部分矿段的铁品位甚至高达69%,几乎可以直接入炉炼钢,这将大大降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德州超级矿脉的发现,将彻底改写中国钢铁行业的命运!”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德州超级矿脉的开发利用,将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可以提升中国铁矿石自给率,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中国在铁矿石市场的话语权。
降低中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
德州超级矿脉的发现,只是中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一块“敲门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钢铁工业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钢铁工业一定能够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钢铁脊梁”!
信息来源:
1亿吨铁矿根本不算很大,50%品位也算不上高[哭笑不得]
叫李云龙说的,没有达到100毫米的,都不用跟我汇报,像这个铁抗,没有达到100亿吨的,就不用写出来
不吹牛逼能死吗
中国钢铁产量一年超6亿吨,1.04亿吨50%铁矿石炼不出0.5亿吨钢铁,也就全国一个月用量吧,小的可怜
有万亿吨铁矿才有点意思。
一亿吨多吗?除掉杂质和一些难以开踩的边角料就一个中型钢铁厂一年的用铁量而已,还超大型矿真是脑子进水。
1.04亿吨,全挖出来,够炼几个月?
/
不可能开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