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提出过技术立国的口号,但最后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慢慢的就不提了。为什么国家主导的技术立国会失效呢?
因为技术立国本身也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凯恩斯主义不管是挖洞修路,还是发展高科技,都是国家印钞拉动经济增长,相当于损害居民储蓄搞生产。
所以盛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居民储蓄率总是很高,代表性国家如苏联一样,每个居民在银行的储蓄都很高,就是取不出来。
凯恩斯主义,只能取得短期效果,长期使用必然造成滞涨的结果。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本身具有结构性矛盾。
一个产品从生产出来,再到市场上卖出去,才会形成一个闭环。技术立国战略看起来是比传统挖洞修路高级,但也没有逃脱利用居民储蓄去搞生产的范畴。
当居民的储蓄日益减少的时候,老百姓口袋里哪里还有钱去消费呢?
尤其是当国家大力投入某一种产品的时候,国家的投入也是成本,最终也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当中,储蓄受损的老百姓更难以消费这种高科技产品了。
用居民储蓄搞生产,最终必然面临消费减少的环境,这是日本三十年都无法走出经济停滞的原因。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三十年前的日本就在搞机器人,可三十年后这些机器人还是没有找到适用的场景。
因为缺乏民众消费的支撑,这些精致的机器人就永远只是展台上的明星,不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日本在追赶阶段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又是有效的呢?因为那时候日本生产的商品,主要是卖到美国去的,有美国人帮助日本消费,日本厂家赚了点钱,还能给工人加点工资。
但是当日本经济水平高的时候,再去生产低端产品就受到了韩国和中国的竞争。当发展高端产品的时候,就会面临早就发达的美国本土高科技的竞争。
日本的产品在美国同类产品面前并没有价格优势,再加上日本没有改变伤害居民储蓄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日本国内消费市场狭窄的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日本的产品档次上去了,但日本民众的消费没有跟上去,日本民众反而更喜欢优衣库这样的平价商品。
这让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非常尴尬,他们搞出来的科技明星,价格高昂但销量了了。高科技并不是你技术先进就行了的,没有销量的高科技,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
日本的等离子电视一度非常先进,但是昂贵的价格,在日本国内的销量都很少,更不用说东亚其他更穷的国家。最终的结果就是等离子电视这个技术路线彻底死亡,LCD赢得了胜利。
高科技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智商活动的产物,但能不能改变现实世界,还要看是否被大多数人使用。而价格则是人们使用某一项技术的门槛,要么是减少技术的成本,要么是增加居民的收入。
凯恩斯主义的缺点是,它能集中力量于生产端,却是以损害居民储蓄为代价的,无法完成一个经济活动的闭环。凯恩斯主义能成功,除非是有一个外来的消费市场可以消化产能,否则就是相当于砍掉家具当柴烧,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