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某晨,一位70岁老农携柴至咸宁县城葛家堰售卖。售罄后,他将钱收入袋中,肩扛扁担,前往供销社。
抵达供销社,肉摊前已排成长龙。一老农掏出旱烟袋,默默吸烟,随后走到队尾,静静等待。
此时,一名体型魁梧的壮汉步入,无视长队,径直插队。人群被他挤得混乱不堪,却因其凶相毕露,众人虽怒却无人敢出声指责。
老农见壮汉插队,怒而上前责其排队,壮汉蛮横地推倒毫无防备的老农。
老农站起身,毫无惧色地与壮汉展开扭打。
排队群众引领公安人员迅速抵达,制止了两人争执。带队老公安审视老农后,立刻敬礼,并指令下属向县领导汇报情况。
县领导迅速赶到,询问目击者后,即刻安抚老农,并斥责插队大汉:“罗爹是老革命家、老红军,还是朱德总司令的老友,你怎敢如此?”
壮汉慌忙向老农致歉鞠躬,随后羞愧难当地匆匆离去。
片刻后,老农购得肉品,满意离去。排队的群众私下议论,好奇老农身份,不解为何县领导对他恭敬有加。
【八路军总司令部炊事员】
罗忠文,被县领导尊称为罗爹,他与多位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关系紧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铸就了深厚的友谊。
1897年,罗忠文于湖北省咸宁县罗家嘴村出生,其降生并未给贫困家庭增添太多欢乐,反而意味着家中多了一人需供养。
罗忠文幼时便为地主家放牛割草,做轻活以减轻家庭负担。长大后,他沿袭父业,为地主种地,成为了一名长工。
尽管终年辛劳,年末却收入微薄,仅能维持家计,确保家人不挨饿。
劳作时,罗忠文心生疑惑:地主不劳而获,生活富足;农民终年辛劳,却衣食不周。他思索,为何人间存在如此不公?
1926年,大革命浪潮席卷罗忠文故乡咸宁县,县党组织发动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
罗忠文踊跃加入农会,期间他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还接触并理解了革命思想,认识到共产党致力于改变穷人命运。
罗忠文与同乡农民在共产党引领下,打击土豪,分配田地,反抗不公社会,毅然踏上革命征程,紧随党的步伐。
共产党为保卫革命成果,在本地组建咸宁农军,罗忠文踊跃加入,勤奋练习战斗技能,迅速成长为一名达标战士。
红色根据地建立扩大后,各苏区红军扩编,1932年2月,咸宁农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罗忠文正式成为红军战士。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踏上长征路,罗忠文所在部队随之加入长征行列。
罗忠文身材魁梧,自幼习于农事,长征途中,他每日肩负三百余斤重担随队行进,始终坚韧不拔,毫无怨言。
长征途中,战士们既要应对敌人的重重围堵,又要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重重。
过草地时,先头部队在荒芜的草地上开辟出一条路径,为后续战士提供了行进路线。
草地沼泽因人多践踏变为淤泥,多人不慎陷入。战士们为安全起见,放慢脚步谨慎前行,导致队伍整体行进速度显著减缓。
红军首长焦急万分,深知兵贵神速,长征途中队伍若减速,恐遭敌追击或围堵,后果将极其严重。
罗忠文想出妙策,将后勤木板铺于淤泥,战士们踩板前行,速度大增。此计不仅助力战士,战马与骡子亦能顺利穿越。
罗忠文的计策赢得战士们赞誉与红军首长表扬,首长们对他印象深刻,朱德总司令亦赞其为“奇才”。
1937年,红军成功到达陕北后,鉴于长征期间的卓越表现,罗忠文被调至八路军总司令部,担任炊事员一职。
此职位虽低却至关重要,关乎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指战员饮食,需任命可靠之人。罗忠文获此任,彰显了党中央与八路军首长对他的高度信任。
抗战时,罗忠文身为八路军炊事班战士,随军转战多处,历经艰险,屡次死里逃生。
1942年5月,数万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实施残酷“围剿”,其中一队袭击了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麻田镇(今左权县)。
日寇以武器先进、人数众多逼近八路军总部。总部边抵抗边突围,战斗异常激烈。连炊事员罗忠文也放下菜刀,拿起枪参与抗日。
战斗良久,他体力耗尽,倒地昏迷两日。醒来后,罗忠文发现战场上已无一人生还,四周寂静无声。
他携枪追赶大部队,不久突感剧痛,触及伤口,满手鲜血,方知自己早已受伤。
大后方八路军总部机关派人支援时,朱德总司令发现厨师罗忠文未归,心急如焚,推测他可能在那场战斗中失踪。
部队历经两天两夜,在尸堆中发现重伤的罗忠文并救回。朱德即刻命人送其至战地医院抢救,罗忠文因此得救。
罗忠文得知朱德派人寻他,感动落泪,暗自发誓定要全力保护朱老总。
不久,日军飞机再次侦测到八路军总部,随即派遣地面部队发起攻势,迫使八路军总部不得不再次进行转移。
八路军机关面临日军飞机轰炸与追兵紧逼,处境危急,朱老总指挥全军迅速撤离,确保安全。
撤退途中,八路军总部机关遭大河阻拦,无桥无渡船。朱老总果断命令全员游泳过河,以迅速脱离敌军追击。
众多年轻战士体格健壮,迅速渡河至对岸。而朱老总已年逾五旬,且不通水性。
罗忠文见此情景,主动上前对朱老总言道:“
朱老总,我擅长游泳,愿背您安全渡过河流。
情况危急,别无选择,罗忠文背朱老总渡河,他竭尽全力,在战士们的协助下,成功将朱老总安全送达对岸。
自那事后,朱老总与罗忠文关系愈发紧密,朱老总常称罗忠文为“小罗”,而罗忠文则回以“老朱”相称。
罗忠文与彭德怀亦有交情,此情谊与朱老总之外,同样深厚。两人交往密切,关系清晰可辨,历史见证着他们的友谊。
1938年,山西面临日寇进攻,抗日形势严峻。彭德怀副总司令带领八路军紧急奔赴,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在辽县狮子岭,八路军遇日寇大军突袭,彭德怀即令机关人员撤离,该地后更名为左权县。
撤退之际,彭德怀将重30斤的公文包交予罗忠文,严肃叮嘱其内含八路军机密,务必确保不落入敌手,否则后果严重。
罗忠文接过公文包,深感责任重大,向彭德怀郑重保证,将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公文包安全无虞。
他携公文包缚于身,脱离大队,择小径突围。
为避日军发现,他选择偏僻小路与树林行进,为躲追兵,更藏匿于山洞之中。
罗忠文历经6天6夜,突破日军包围,甩掉追兵,最终寻得大部队,并将机密文件安全交至彭德怀手中。
彭德怀大喜,当众赞扬了他,赐予奖旗一面,并颁发30元边币作为奖励。
【不忘初心,农民本色】
1949年,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宣告成立,罗忠文紧随党中央步伐,自西柏坡迁徙至北京。
罗忠文年过五旬,革命战争中屡受创伤,身体状况欠佳。鉴于其贡献与健康,中央领导关怀备至,组织决定安排他转业至北京公安七局进行休养。
罗忠文认为留京闲置非己愿,欲续为国建设之力,故主动请缨退伍,归乡投身农业。
组织拖延一年批准他复员,以表挽留。为肯定他多年革命贡献,组织特发放生产补助粮以示表彰。
据悉,老红军罗忠文已转业至地方,咸宁县委与横沟区委有意任命其为海桥乡乡长。
罗忠文自知学识浅薄,且长期在炊事班任职,认为自身不适合担任乡长,故他谢绝了当地政府的职务安排。
考虑到罗忠文作为老红军对革命的重大贡献,当地政府经县委决定,在县城为他及其家人分配了一套大房子。
但罗忠文拒绝留下,表示参加红军旨在为革命,既已成功,他欲归乡务农,安享平静生活。
县委无奈应其请求,修缮了他在农村的旧居,并在节日时派员探望这位老红军。
罗忠文回乡后出任公社队长,未加推辞,将生产补助粮全捐给生产队,并引领乡亲开垦荒地增产,终使全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他在老屋门口两侧挖沟种水稻,年产800斤,并饲养数十只鸡,实现自给自足,生活过得十分红火。
农闲时,他常给群众讲述参军革命故事,提及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以及为中央领导做饭、背朱老总过河等荣耀经历。
村里年轻人不信他的英雄事迹,嘲笑他夸大其词,称若为真早成北京大官,怎会留村务农。罗忠文不恼,仅微笑以对,不作辩解。
罗忠文常告诫年轻人:
江山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缔造,铭记历史,饮水思源,不应忘记那些为我们打下江山的先辈。
1960年左右,全国陷入困难时期,粮食普遍歉收。咸宁县作为罗忠文的故乡,同样遭遇了粮食短缺的严峻挑战。
情况日益严峻,部分村民情绪激动地向罗忠文表达,称:
老罗,你常提认识中央大干部,何不求助他们来救济我们?
罗忠文被一句话点醒,随即整理行囊,乘火车直奔北京,找“老朱”商议解决之道。
【中南海新华门外的老农】
1960年9月某日,北京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一位身着农装的老人至中南海新华门外徘徊,不时窥视门内。
警卫员们初见他,以为是普通游客未加理会。不久,老农鼓起勇气,走向警卫员。
中南海乃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之所,严禁随意出入,警卫员见状迅速上前,阻挡了欲入内的老农。
老农朴实一笑,说:“请问,老朱在吗?我找老朱。”
"老朱?"警卫员瞬间困惑,不明其寻找何人。
老农见状,连忙说明情况:
罗忠文询问,老朱即朱德总司令是否在,表示自己有要事相商。他说:“朱总司令在否?我乃罗忠文,有事求见。”
警卫员聆听老农解释后,深知事不宜迟,即刻向领导详尽汇报情况。
朱德外出时,罗忠文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接待。罗瑞卿将罗忠文引至办公室,给予其热情周到的接待。
罗瑞卿听取罗忠文汇报后,指示他转告村干部:中央已特批,允许乡亲们在田边地角开荒种粮,以度难关。
罗瑞卿通过中央指示湖北省,为当地群众每人发放5斤救济粮,此举有效缓解了乡亲们的迫切困难。
罗忠文赴京归来,成功救助乡亲脱离险境。他们手捧政府救济粮,纷纷向罗忠文竖起大拇指,对他的敬意更深了。
自此,他被称为“罗爹”。乡亲们始终铭记罗爹的恩情,多年后,仍将这段情谊讲述给后辈,代代相传。
起哄的年轻人此刻意识到,常讲革命故事的老农所言非虚,每个故事均属实,皆源自他的亲身经历。
中央指示军委办公厅致信咸宁县人民武装部,为罗忠文颁发《特殊供应证》,以确保其生活得到妥善照顾。
罗忠文每月领取20元优抚金,后增至56.1元。他持续带领村民生产,为村中铺设电线,并争取到一辆拖拉机。
1975年6月,罗忠文因病入院,当地干部与乡亲们纷纷前往探视。然而,两个月后,他仍不幸离世。
2008年清明,罗忠文之孙辈在其墓碑镌刻对联:“革命传千古,传统兴万代”,横批曰“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