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你最怕什么?排长队?找专家难?做检查慢?AI医疗正在一步步解决这些困扰
10秒处理300张胸片、几秒钟完成脊柱参数测量、24小时随时待命的智能问诊...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正在中国各大医院悄然上演。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诊前问诊到诊中辅助,再到诊后管理,医疗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医疗领域的各个环节。
今年12月,一个重磅消息引爆医疗圈:在AI的加持下,急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到24小时。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演示,而是正式写入了国家级临床指南。
在香港玛丽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原本需要医生耗费15分钟的脊柱参数测量工作,现在AI几秒钟就能搞定。医生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和患者交流、研究疑难病例等等
就在前一个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文件,列出了AI在医疗领域的84个典型应用场景,从医疗服务管理到基层公卫服务,从健康产业发展到医学教学科研,AI的触角正在延伸到医疗的每个角落。
医疗AI的春天似乎来了。各路资本玩家也蜂拥而入,上演了一场"卷土重来"的大戏。过去几年,科技巨头们一掷千金:腾讯的混元、百度的灵医、阿里的通义仁心、京东的京医千询,纷纷入场。
传统医疗巨头也不甘落后。国际巨头通用、飞利浦、西门子,国内龙头联影、迈瑞、东软,纷纷在AI领域布局。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基层医疗的变化。联影智能调研60多家县级医院发现,引入AI后,相关检查量平均增长40%,有的医院甚至翻了几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级别的诊断服务。
然而,这场医疗科技的盛宴,很快就遭遇了市场的严峻考验。资本市场给这场热潮泼了盆冷水。
医疗AI的融资额从2021年的115亿骤降至2023年的29.6亿。一度风光无限的医学影像AI公司,多家IPO至今未有进展。大模型来了,更让业内担忧的是大模型AI的"幻觉"现象:也就是,有时候AI会生成看似可信但实际上并不准确的医疗信息,甚至完全是编造的内容。这个问题连开发者都无法完全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概率。一位数字医疗投资人直言:"由于无法确定'幻觉'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最有希望实现'泛用'的大模型医疗AI,目前还很难取得医学专家的信任。
这些困境从何而来?原因就是AI➕医疗仍然存在几道门槛。
第一重门槛是数据。据调查,国内85%的医疗机构尚未建立专病数据库。数据标准不统一、整合难度大、安全监管趋严,这些都让AI"吃不饱"、"长不大"。
第二重门槛是应用体验。今年7月,一位北京患者去医院预约切痣手术,AI预问诊系统却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完全不像"智能助手",反而更像一个"机械复读机"。到了面诊环节,医生还得把这些问题重问一遍。这样的AI不但没能提高效率,反而让医患双方都多费了功夫。
第三重门槛,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搭建ai诊疗的钱从哪里来?商业保险规模小、医保暂不支付、医院预算有限,患者又不愿额外掏钱。今年11月,国家医保局更是明确,AI辅助诊断暂不宜向患者额外收费。一位医院院长坦言:"光靠常规预算,根本覆盖不了AI产品采购费用。"
但创新从不缺乏突破口。在特殊病种领域,一些企业找到了新路。比如国内一家专注自闭症儿童康复的ALSOLIFE公司,就用AI技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要知道,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一直是个费钱费力的过程——需要大量专业治疗师一对一干预,一个孩子动辄一年几十万。而且由于每个治疗师的水平不一样,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ALSOLIFE用AI辅助评估和干预,不仅让更多家庭负担得起治疗费用,还让服务更加标准化。他们的CEO预测,随着实时语音交互、数字人等技术成熟,这个领域1-2年内将迎来革命性变化。
同时,国际经验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来看看医疗AI应用最成熟的美国的玩法。医疗巨头们都憋着大招:
IBM的超级电脑沃森Watson一出手就是癌症这个最难啃的骨头。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应用显示,这套AI系统能够分析患者的基因数据,提供的治疗方案与专家团队的诊疗建议高度一致,获得了临床医生的认可。
微软则是盯上了医院的"救命时刻"。它与美国最大的医疗信息系统提供商之一Epic Systems合作开发了一个AI医疗预警系统,专注于重症监护。通过分析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系统能够提前12小时,预测病情的恶化情况,为医护团队争取到宝贵的干预时间。
说到医院里最忙的放射科,(通用电气医疗)GE Healthcare的AI已经成了那里的"常驻员工"。肺部小结节、乳腺钙化,AI几秒钟就能找出来。
2020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首次将Viz.ai的中风诊断系统纳入报销范围,开创了医疗AI获得保险支付的先河。如今已有超过10家商业保险公司跟进,为医疗AI产品提供支付。截至2023年9月,FDA已批准1016个医疗AI产品。
即使是世界最好的医疗体系,也存在大量失误。在美国,院内感染致死人数是车祸死亡的3倍以上。有了ai的辅助,可以大大降低这种人为的医疗失误。
医疗AI的未来,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来得更快。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萨比斯就大胆预言:借助AI设计药物,人类有望在10-20年内治愈大部分疾病。他获奖的项目就是通过Google DeepMind开发的一款AI系统,可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这套系统甚至能预测DNA、RNA是如何与蛋白质结合,这就为新药研发铺平了道路。
另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是2025年医学界最值得期待的突破。它的原理很有趣:从人体取出细胞,在实验室"升级改造"后再输回体内,这些"升级版"细胞最终会替换掉原有的细胞,让人体获得新能力。
从2023年底到2024年,这项技术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而此刻,从癌症到艾滋病,从糖尿病到心血管疾病,各种疾病的基因编辑疗法都在临床试验中。这是真正的个性化精准医疗,从细胞层面改变人体。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未停止。从最早的草药治病,到现代医学的诞生,再到今天的AI医疗,每一次医学革命都让我们离战胜疾病的目标更近一步。
而这个目标,2025年之后,可能正在向我们加速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