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图片素材,全部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本人承诺所有图片素材包括文章都是真实的,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深夜三点的旅馆走廊,手机屏幕上,依然闪烁着未读的“晚安宝贝”。床头的避孕套包装,已经打开——这也许就是2025年,最常见的情侣约会模式。那些在微信里,持续了半个月的“在干嘛”,精心策划的邂逅,深夜交换的网易云歌单,竟然全都变成了,成人版“饿了么”下单时的等待动画。
某婚恋平台数据显示,82%的婚外情,在第三次见面的时候,就完成了“全垒打”,这个数字,相比外卖平均送达时间,还快了三分钟。更离奇的是,那些在聊天窗口中,仔细斟酌的“你穿这件风衣真好看”,实际上和美团优选里的“加购”按钮没什么不同,都是将对方放入购物车的信号。一位情感咨询师透露,现在“去看夜景”,这都成了行业黑话,就好像奶茶店的“去冰”一样意味着“别啰嗦赶快做”。
心理学教授李雯的案例簿里,躺着无数“语言前戏大师”:能用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那样的水准去写小作文的投行男,不过实际见面时,甚至连电影票都只买最后一排;每天给女网友点咖啡的已婚大叔,他的外卖备注栏写得,比情书还要动人心弦。这些精心设计的情感话术,不过是当代人发明的“性爱优惠券”——聊天满88分钟就能够兑换一次床上体验。
最吊诡的莫过于这种关系的双向欺骗。男人以为自己在玩"集赞免费睡"的游戏女人幻想对方真的被自己灵魂吸引。就像那个经典段子:两人在酒店大堂讨论了一小时《百年孤独》,上楼后发现对方连马尔克斯是男是女都搞不清。某次扫黄行动中,民警甚至从嫌疑人手机里翻出《如何假装喜欢后摇》的搜索记录。
这种情感,速食化正在逐渐摧毁,亲密关系的仪式感。我们的祖辈,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来写情书,才能够牵手;而现今的年轻人,只需刷三天的抖音,便能滚床单。当“灵魂共鸣”降格成为,去酒店前的背景音乐;当“三观契合”变为体位试探的敲门砖时,那些深夜长谈的真心,不过是情欲版“加载中”的进度条。
很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这种价格明确的高效率。某社交APP推出“聊天时长兑换酒店折扣”的活动时,第一天注册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300%。就跟超市里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打折区域一样,大家都明白自己在消费着什么,可还是要装作捡到了宝贝似的。那些自称为“走心”的男女其实和直播带货的主播没啥两样——嘴上喊着“家人们”,心里盘算的却是能得到多少回报。
真正的黑色幽默在于,这种关系里,最真诚的,往往是酒店保洁。她们不会问你,“为什么上次之后就不回消息?”不会在枕头上,留下长发,来暗示主权。更不会在退房时,偷偷多拿两瓶矿泉水。当我们在讨论“走肾走心”的伪命题时,阿姨们早已看透:那些凌乱的床单里,从来就没有过灵魂。
或许该对这个时代的“情人”重新进行定义。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体版的共享充电宝——轻轻扫码,便可即刻使用,使用完毕,即刻归还,等到下次需要的时候,再支付费用来延续使用时间。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偶遇,只不过是在寻觅最近的充电桩;那些在深夜中倾诉的孤独,不过是电量不足所发出的提示音罢了。
站在2025年回望,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最为反感的那种模式——精准地推送着欲望,智能地匹配着需求,将人类最原本的本能,精心地装扮成最精美的消费主义。下次当手机弹出“附近的人”提醒之时,不妨思考一下:你究竟是期盼着被理解呢,还是仅仅想要找寻一个充电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