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天九思原创第861期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26日报道,近日,中国《声学学报》发表题为《深海水平阵对空中声源的近场定位研究》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报道,中国科学家在一处秘密海域1000米深的海底,部署声学传感器阵列,成功探测并跟踪了一架在5000米高度飞行的固定翼飞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cbb66dfb70fb28a6a34ab09bee1db2.jpg)
深海雷达让潜艇从“猎物”变“猎手”
论文称,自二战以来,飞机一直是最有效的反潜方式之一。如果潜艇能从水下雷达接收警告信号,并获取上方飞机的坐标,就有可能从水下发射防空导弹将其摧毁。
不过,飞机产生的大部分声波会被海面反射回天空,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海水。这些声波在经过不同温度、密度和盐度的海水层,以及洋流和漩涡时,会发生严重扭曲。因此,在深水探测高空目标十分困难。 该雷达通过声波穿透效应、高灵敏度水听器阵列和智能降噪算法,实现了对纳米级水面波动的精准捕捉,从而突破了传统声呐易暴露位置的局限性。该雷达是由多个声学传感器按照阵列组成,当高空飞机进入距离该雷达17公里的探测范围时,就能在几秒内被发现大致位置,误差小于1公里。 由此中国开创通过深水雷达反制反潜机的先河,这是一个重大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水下潜艇的存活率,还将改变未来的海战格局。不过,目前该深水雷达还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实战化部署还须时日。
深海雷达对未来海战模式的影响
科技改变格局,科技影响战争。深海雷达让深海从“屏障”变“透明”,彻底改变海上作战环境和潜艇作战角色,必将重塑未来海战的格局,有利于我国发挥近海作战主场优势。
一是潜艇作战角色转变。深海雷达可使潜艇提前发现反潜机,从而提前规避或采取反制措施。未来,如果该技术装备到潜艇尤其是无人潜艇上,潜艇可能从“猎物”转变为“猎手”,具备潜对空作战能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1002e290bf14a13c0a888f38289c7c.jpg)
二是倒逼反潜体系的变革。传统反潜作战主要依赖水面舰艇、反潜机和潜艇的协同作战。深海雷达的出现将使反潜作战的探测范围和探测手段更加多样化,形成更加立体的反潜网络。 三是加速无人作战平台融合。如果将深海雷达广泛部署在我国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深海,构成深海潜艇预警网络,打造潜艇千里眼,并把深海雷达技术与无人舰艇、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结合起来,必将推动潜艇作战向更加智能化、立体化和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潜艇作战的效率和灵活性,大幅提升我国近海作战的主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