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脸”和“逆转”成了中国人新的精神鸦片?

如是者有为 2025-03-26 18:18:36

;;杜特尔特风头正劲,小马科斯被群嘲;国家催了3年买房,年轻人集体装聋;王健林刚还完6000亿,又摊上新麻烦。

你有没有发现,过去我们最关心的,是“怎么赚钱、怎样奋斗”;而现在,大家刷得最多的,是“谁打了谁的脸”“谁又凉了”“谁突然爆了”。

这不是偶然,这是时代的症状。

在一个长期结构性焦虑的社会中,稳定的预期不再有效。人们活得像在刷短视频,所有情绪只围绕两个字——反转。

前两天还说华为不行了,今天就爆了;上一秒说DeepSeek还比不上ChatGPT,下一秒它就能写Excel;昨天说老杜要坐牢,今天说他是民族英雄;去年喊着“年轻人不努力是废物”,现在满网都是“国家催不动了”。

这不是信息量大,而是信息快感在驱动注意力经济。谁能制造最突然的反转,谁就拥有最多的情绪流量。

我们正在变成一群“爽点上瘾”的群众。

你以为大家想要真相?错了,他们只想看到“权威被打脸”“精英翻车”“被看不起的人突然赢了”——无论是手机、AI、房地产,还是杜特尔特和王健林。

而这种情绪机制,反过来也成了一种无力者的精神胜利法: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能看见谁爆了谁塌了,就像在这满地鸡毛的世界里,突然闻到一点炸裂的烟火味。

你以为这是好事?未必。它确实解压,但也会让人陷入**“只看高潮、不信长期、不想承担”的群体心理滑坡**。

如果所有人都在刷“今天谁又打脸了”,那谁还在认真过明天的日子?

0 阅读:6
如是者有为

如是者有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