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舒同被撤销职务,毛主席着急:谁叫他下去的?他还是省委书记

2024-12-10 14:21:38

引言:

1960年,一通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中南海。当毛主席得知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被撤职的消息后,立即坐不住了。"谁叫他下去的?他还是省委书记!"主席焦急地追问。这位被誉为"党内一支笔"的革命老战友,不仅是新中国杰出的书法家,更是毛主席身边最忠实的伙伴。从延安时期的"马背书法家",到山东省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舒同用他的才华与品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与信任。而这次因章丘灾情主动请求撤职的举动,恰恰印证了他为民负责的公仆本色。这位集书法家、革命家、领导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共产党人,他与毛主席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难忘的革命情谊?

文章大纲:

一、舒同其人其事

家世背景与求学经历

早年革命生涯

书法天赋与艺术成就

二、延安岁月:与毛主席的首次交集

"马背书法家"的由来

抗日军政大学校牌题字

说服老翰林的巧妙对策

三、战地黄花:革命岁月中的师生情谊

漳州战役后的战场对话

"战地黄花"典故的由来

毛主席对舒同的赏识之情

四、清廉本色:新中国成立后的为官之道

山东省委书记任上的清廉作风

教子有方、不徇私情

章丘救灾风波与毛主席的及时挽留

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

得知舒同被撤销职务,毛主席着急:谁叫他下去的?他还是省委书记

1960年,一通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中南海。当毛主席得知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被撤职的消息后,立即坐不住了。"谁叫他下去的?他还是省委书记!"主席焦急地追问。这位被誉为"党内一支笔"的革命老战友,不仅是新中国杰出的书法家,更是毛主席身边最忠实的伙伴。从延安时期的"马背书法家",到山东省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舒同用他的才华与品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与信任。而这次因章丘灾情主动请求撤职的举动,恰恰印证了他为民负责的公仆本色。这位集书法家、革命家、领导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共产党人,他与毛主席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难忘的革命情谊?

寒门子弟 书香门第

江西的一个寒冷冬日,1905年舒同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尽管生活贫苦,父母仍不惜四处借债供他读书。

在当时的农村,能读书是一件稀罕事。舒同却展现出远超常人的天分,尤其在书法方面。

放学后,他总是独自一人站在石碑前,一笔一画地临摹碑文。当地一户大户人家闻知此事,慷慨地将家中珍藏的碑帖借给这个刻苦用功的少年。

舒同对书法的痴迷程度令人叹服。他反复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作品,虽无名师指点,却进步神速。

年仅十四岁,他的书法水平就让乡里人惊叹不已。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东乡才子",这个称号在当地传为佳话。

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十五岁的舒同内心深处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组织同学成立了"金兰同学社",这成为他与进步青年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考入师范大学后,舒同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在李井泉等人的带领下,他参与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大学毕业后,舒同发表了《中华民国之真面目》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唤醒了无数爱国青年,推动他们投身革命事业。

舒同的才华很快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注意。经过严格审查和组织考察,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时期,组织派他到国民党开展统战工作。舒同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即使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舒同也从未放弃对书法的追求。无论是在部队宣传工作中写标语,还是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比划,他都在孜孜不倦地练习书法。

资源匮乏的年代,他用石灰在墙上写标语,衣服被腐蚀出好几个洞也毫不在意。这种执着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延安时期 马背书法成就传奇

延安岁月里的舒同,书写了一段独特的革命传奇。在陕北高原的风沙中,他将革命事业与艺术追求完美结合。

1937年,舒同追随党组织来到延安。这片红色圣地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延安,舒同被分配到中央军委政治部宣传部工作。战争年代里,宣传部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部队行军途中,舒同就地取材,用树枝在地上练字。战士们常常看到,一个身影伏在马背上,一边赶路一边用手指在空中写字。

组织上看中他的才华,委派他负责延安《解放日报》的美术编辑工作。报纸上那些端正有力的标题字,出自他的手笔。

一次重要会议前,毛主席点名要他书写会场标语。从那以后,延安大小会议的标语创作,都成了舒同的分内事。

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舒同随军转战陕北高原。行军休息时,他就找块平整的地方练字,战士们都说他是"马背书法家"。

毛主席得知舒同在部队里苦练书法的事迹后,非常赞赏。主席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练字,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1943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舒同负责会场标语的书写工作,他的作品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舒同参与创办了《整风文选》。文选中的标题、版式设计都出自他手,成为延安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

在延安期间,舒同还担任中央研究院的教员。他把书法艺术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人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即。舒同奉命随军挺进华北,他的书法作品成为鼓舞军心士气的重要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舒同的书法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更融入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豪迈气概。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舒同创作了大量革命标语和宣传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延安时期的艰苦生活,反而让舒同的书法艺术更加纯粹。他用朴实无华的笔触,书写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在延安,毛主席多次找他谈话,对他的书法艺术给予指导和鼓励。这段经历成为舒同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治理山东 为民请命显公仆本色

1953年,舒同被任命为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这个担负着齐鲁大地重任的共产党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上任伊始,舒同就深入基层调研,走访了数十个县区。在农村,他和农民同吃同住,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

山东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全省。舒同带领省委班子日夜研究对策,组织群众抗旱保产。

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省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全省修建了大量水库和灌溉渠道,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发展方面,舒同提出"农轻重"的发展战略。这个符合山东实际的发展思路,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面对高指标,舒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多次在省委会议上提出警告。

章丘县发生严重灾情,造成大量群众死亡。得知这一消息,舒同立即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救灾工作。

救灾期间,舒同不顾个人安危,带病深入灾区。他走村串户,了解灾情,组织群众自救。

灾情得到控制后,舒同主动向中央请求处分。他说:"作为省委书记,对这样的灾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极为难得。舒同的请求很快传到了毛主席耳中。

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表示反对。主席说:"舒同同志是好同志,这件事不能怪他。"

尽管如此,舒同依然坚持请求撤职。他说:"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我必须为此负责。"

在山东工作期间,舒同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省委大院里连个像样的会客室都没有。

每到农忙季节,舒同都要带领机关干部下乡劳动。他说:"只有脚踩泥土,才能了解群众疾苦。"

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的干部作风有了显著改善。基层干部学习舒同同志的榜样,真正做到了为民服务。

1960年初,中央最终接受了舒同的请求,同意他辞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这位为民请命的好书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重返书坛 艺术成就永垂青史

离开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岗位后,舒同回到北京工作。毛主席特意安排他到中央文史馆任职。

在文史馆工作期间,舒同终于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书法创作。这段时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1961年春,全国政协举办书法展览。舒同的作品引起轰动,被誉为"当代第一书法家"。

展览期间,周恩来总理专程前往参观。总理站在舒同的作品前驻足良久,对其书法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这次展览之后,舒同的书法作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各地纷纷邀请他举办个人书法展。

1962年,舒同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作品。他的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成为人民大会堂的镇馆之宝。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舒同整整写了一百多遍。每一遍都力求完美,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气势恢宏。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舒同遭受了不公正的批斗。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依然坚持练习书法。

在逆境中,他用书法寄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那些年创作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1976年,舒同终于重获自由。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表示要见这位老战友。

重逢时,主席拉着舒同的手说:"你的书法还在练吧?要继续写下去。"这句话让舒同倍受鼓舞。

文革结束后,舒同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开始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

197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舒同被推选为首任主席,正式走上了新中国书法事业的领导岗位。

在他的倡导下,全国掀起了书法学习的热潮。各地书法协会纷纷成立,书法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舒同晚年仍保持着每天练字的习惯。他说:"书法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活到老,学到老。"

1998年,这位新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离开了人世。他的书法作品和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