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培根强调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重要贡献,他不主张为科学而科学,是首位认真讨论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家兼思想家。科学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福祉,但科学家对这一目的的理解常有分歧。
2、历史上,核武器的利弊曾引发激烈争论,现代科技如基因编辑、大数据监控、人工智能武器等也带来新的伦理难题。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应摆脱功利,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另一些则认为科学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
3、科学的发展不仅带来技术进步,还应推动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公正、理性的世界。培根在《新工具》中指出,科学的理想应与人类的理想一致。
4、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成为思想解放的旗帜,科学被理解为求实精神。1976年后,“文革”结束,人们提倡“实事求是”,鼓舞人心。
5、科学梦想一直是中国人未来世界梦想的一部分,科学和民主相互扶持,共同追求更好的社会。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因缺乏明确社会目标受到批评,反映了科学乐观主义与人的存在问题的矛盾。
6、“人在世”探讨的是人的存在问题,这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涉及好社会和好生活的定义。好社会和好生活是通过与坏社会和坏生活的对比来思考的,避免后者是向前者迈进的重要一步。
7、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提出,好社会是开放的,允许不同观念的存在和冲突,这种多样性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反,封闭社会缺乏选择和矛盾,容易导致倒退。波普尔通过分析20世纪的极权统治,揭示了极权主义对自由和开放的敌视,以及其通过秘密手段维持统治的方式。
8、《新亚特兰蒂斯》描绘了一个看似美好的乌托邦社会,但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极权特征。这个社会非常重视保密,建立了完善的保密制度。
9、岛国的开国领导人试图将人道主义与政策结合,允许外国人自由选择留下或离开,但实际上通过物质利诱使外国人自愿放弃返回本国的自由。这种政策非常有效,几乎没有外国人选择离开,而那些离开的人所讲述的经历在外国被视为难以置信的故事。
10、这个小岛国的国民认为自己生活在最幸福的国家,因为他们无法出国,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该国的立法者禁止国民出国旅行,认为这样能获得同外国人交往的好处而又避免其害处。
11、岛国的统治者精明且工于心计,他派遣科学家到其他国家收集科技情报,同时保持自己国家的封闭,不让外界了解其发展情况。这种做法利用其他国家的开放来加强自己的封闭制度,阻碍了公平的国际交流,却被视为英明的决策。
12、在培根的早期著作中,他强调了对人类道德层面的关注和冷静思考。然而,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新亚特兰蒂斯》中,科学的道德层面被单纯的“科学梦”所取代。书中描述的岛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人间天堂,反对战争和暴力,对外来者采取严格的审查措施。
13、培根通过这个孤立的国家表达了对人类救赎的希望。然而,现实中许多先进科技的发展往往与战争和对抗相关,即使是初衷为和平的科技如互联网,也可能转变为监控工具。因此,培根的“科学梦”在当今看来带有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