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航空歧视非英语乘客事件”热度虽然渐退,但这件事如一根鱼刺卡喉般让人难受。
因一条毛毯以及空姐间的闲聊片段,彻底揭开了国泰这个“白眼狼”的真面目,事后的道歉虽然发得及时,可是却没有点出问题根结所在。
而三位空姐在事发后也基本销声匿迹,她们可能在国外依然能过得不错,但在中国,是没她们的容身之处了。
国泰将三位空姐开除自然是做给大家看的,只是三个普通工作人员,对国泰来说,九牛不足一毛,根本伤不得其一分。
事后,国泰航空的股价大跌,有人觉得这下好了,市值蒸发几十亿,可是国泰会因此而改变对大陆乘客的态度吗?
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国泰的基因决定的,从它成立那天起,就确定了立场,几个热搜就想改变,怎么可能。
为何这样说呢,当你了解了国泰的发家史就明白了。
77年前,两个外国佬创建了国泰航空公司,仅仅两年后,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太古洋行便将其45%的股权买下。
这个太古洋行来头可不小,是最早一批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洋行,财大气粗又与英国资本关系密切。
从那之后,国泰便也有了英资背景,并且借助太古洋行的平台,和港英政府扯上了关系,成为“一家人”。
资本雄厚又有关系背景,国泰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时间就收购了经营不善的香港航空,从此成为香港航空业的头牌,几乎垄断了市场。
趁热打铁,国泰立即开通了飞往大阪的国际航班,还推出了自己的货运服务品牌——亚洲航空公司。
正当国泰日益壮大之时,一个大人物的到访改变了它的发展轨迹。
1983年12月18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一份有关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声明中包括在1997年7月1日准时归还香港,还提及将会沿用原有的民营航空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以前是哪家民营航空公司干,等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后,还是由这家接着干。
当时国泰航空在香港一家独大,为了打破这个垄断,以及提前做好迎接香港回归的准备,一些爱国人士,比如曹光彪、包玉刚、霍英东等人,再加上中国银行等中资机构,于1985年成立了港龙航空公司。
港龙公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国泰航空的,只不过虽然愿望美好,但在港英政府的偏袒维护下,港龙航空的日子过得太憋屈。
先是民航处不给港龙运营牌照,然后还把所有优质航线都配给了国泰航空。
无奈之下,港龙只能去做一些国泰不要的冷门偏辟的航线,有些甚至还要亏本运营。
在港英政府接二连三的助力下,国泰狗仗人势,吃尽政策红利,也成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
1986年,国泰航空正式上市,为了不与中资产生矛盾,还特意引入了具有中资背景的“中国国际信托”。
随着时间推移,国泰心里很清楚它的英资主人不久后就要离开香港,为了能继续做下去,它开始有意的与中方资本联系。
不久后,国泰邀请拥有中资背景的“香港中信集团”加盟,联合成立“中信泰富”,让其成为国泰的第三大股东。
正当国泰做得风声水起之时,另一边的港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在国泰和港英政府的联手打压下,港龙处境艰难,每个月亏损的金额高达500万港币。
“船王”包玉刚也被国泰整得没脾气了,最终选择将手中所有的股权都卖给了曹光彪,正式离开港龙。
此时的国泰开始露出了凶相,1990年,国泰和太古集团从曹光彪手中收购了港龙35%的股权,中信泰富收购了38%。
这也就意味着,曾经背负着一定历史史命的港龙航空,正式成为国泰的子公司......
既然成了自家人,国泰也就把对港龙的封锁给解开了,分给其一些优质航线,港龙也借此起死回生,开始赚钱。
在那之后,国泰又成为香港独大,为了迎接回归,它又迅速与中航集团进行股权交换,让其成为港龙航空的最大股东。
可在此之前,太古集团早已把所有管理层都塞满了自己的人。
就这样,国泰摇身一变成为内资控股的香港民营航空公司龙头。
97年香港回归后,国泰又借助大陆市场再次腾飞。
想想看,过往这么多年的英资背景加持以及成功打压港龙,让国泰从根子上觉得自己高大陆人一等。
所以他们对使用英语的外国乘客如家人一般亲切,对会粤语的平等看待,而最看不起的就是说普通话的大陆人。
而这几乎成为国泰的企业文化,深入骨髓,当年香港“修利风波”中,国泰员工就冲在第一线。
懂了这些,你就会明白这次歧视事件是迟早会被曝光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曝光了国泰歧视大陆乘客的事,只不过没引起重大关注罢了。
事发后,有位网友的留言我觉得说得挺好:国泰航空对国人如些无视,却还能发展到如今地步,在坐的每一个乘客都有责任!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雷哥
香港国泰航空就是一边在吸中国人的血还要打中国人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