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沟战斗失利林总把师长降为副师长,后打翻身仗,55年授予中将
1946年,在中国东北的一场关键战役中,独立一师师长刘转连率部追击国民党第87师时,在苇子沟一役中因指挥不当导致敌军全部脱逃。震怒的林彪将其从师长降为副师长。这位从小失怀、13岁便投身革命的将领并未因此气馁。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率部在吉林外围战斗中歼敌一个团,在黑山阻击战中更是屹立不动,为歼灭廖耀湘兵团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刘转连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了一个从挫折中崛起的传奇将领。

少年投身革命 奋斗铸就传奇

在湖南茶陵县腰陂镇石陂乡的竹溪村,年仅12岁的刘昌发站在父亲的坟前,望着简陋的白木棺材,他的童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家中的房子和田产早已变卖一空,母亲靠着向娘家借来的棺材,才让父亲入土为安。
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孩子的肩上,他辍学成为舅舅家的长工,以此抵债。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到数里外的胡家,割草、挑水、淘粪,直到深夜才能回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他乡,用改嫁钱还清了欠债,年幼的妹妹被迫送人。

1920年代末,革命的火种在湘赣大地上燃起。生活的苦难让刘转连(当时改用此名)对旧社会充满怨恨,他毅然加入了当地的秘密革命组织。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则投身革命活动,为红军送信、带路、送情报。

在农民夜校,他开始识字读书。从儿童团到冲锋连班长、连长,刘转连在革命队伍中逐步成长。1931年,他当选为苏区代表,参加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加入红军后,刘转连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从通讯排长做起,他一步步走上连长、营长的岗位。在中央苏区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期间,他系统掌握了军事理论,为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途中,刘转连已经成长为一名师长。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在山西岢岚县与日军展开激战,在涞源一战中歼敌上千。随后,他被调往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并在中央党校进修深造。

抗战胜利后,刘转连奉命率部东进。他带领部队横穿晋西北,翻越吕梁山,东渡黄河,最终抵达东北战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指挥部队解放了哈尔滨、安东、宝清等十几个县,战功赫赫。
1947年1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刘转连担任师长。在这个位置上,他即将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挑战,一场足以改变其军旅生涯的战役正在等待着他。

苇子沟战役 指挥失误遭贬

1946年深秋,东北战局风云突变。国民党反动派抛出"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妄图将民主联军赶尽杀绝,一场关系东北战局的大决战即将展开。
寒风凛冽,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中,三次跨越松花江。靠山屯战役成为这场战事的关键战场,刘转连率领的独立第一师就在这场战役中担负重任。

战斗打响后,我军主力对靠山屯守军发起猛攻。炮火轰鸣中,工事被摧毁,据点被攻破,靠山屯守军陷入重围。国民党急令第87师、第88师从德惠、农安两地增援。

面对这一态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下达了明确的作战命令:一部钳制第87师,一部切断靠山屯敌军退路,另一部确保德惠方向的侧翼安全。刘转连率领的独立第一师负责拦截第87师的撤退。
援军还未抵达,靠山屯守军已被全歼。第87师见势不妙,分两路向农安方向撤退。东北民主联军随即发起全线追击,要求各部队向枪声处集中,不畏疲劳,不惧寒冷,务求全歼敌军。

刘转连率领独立第一师的先头部队疾行一天,赶在第87师之前抵达农安近郊的苇子沟。然而,部队主力尚未跟进,敌军的第87师主力却已抵达战场。

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独立第一师的第三团各营未能组织有效进攻。刘转连亲自率领一个营与敌军交火,但未能阻止敌人撤退。等到主力部队赶到时,敌人已经突出重围。
独立第一师在苇子沟、东西小城子一线停止推进。与此同时,钟伟指挥的第五师在靠山屯战场上主动出击,歼灭了大量敌军,两支部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战役中的重大失误引起林彪的震怒。他当即下令对刘转连进行处分,将其从师长降为副师长。一个可以全歼的敌军师竟从眼皮底下溜走,这不仅影响了整个战役的战果,也暴露出独立第一师指挥上的严重问题。

军事会议上,独立第一师被全军通报批评。总结会上指出了几个主要问题:未能及时识破敌军虚实,错失了围歼战机;指挥犹豫不决,进攻不够果断;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未能形成有效打击。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失利。
处分的决定很快下达:刘转连被免去师长职务,改任副师长。这个处分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惩戒,更是对全军的一次深刻教训。战争是残酷的,任何的指挥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次降职处分成为刘转连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没有被打倒,而是把这次失败当作一堂深刻的军事课程。在此后的战斗中,他将用更加出色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奋起重整旗鼓 战功赫赫扬名
降职之后的刘转连被调往独立第二师担任副师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主动请缨,带领部队参与吉林外围的战斗。


1947年初春,国民党军在吉林城外集结重兵,妄图夺回战略要地。一个团的敌军趁夜色掩护,向我军阵地发起突袭。独立第二师接到命令,必须在天亮前解决这支敌军。
刘转连临危受命,担任这次战斗的指挥。他立即调集部队,采取"三路突击,两翼包抄"的战术。天还未亮,我军就占领了制高点,切断了敌军退路。
激战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在刘转连的指挥下,我军各部队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火力网。敌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到天亮时,这个团的敌军已被全歼,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这场胜利为刘转连重新赢得了军中威望。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那就是著名的黑山阻击战。1947年夏,国民党精锐部队廖耀湘兵团向我军发起猛攻。
黑山地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刘转连在这里布置了三道防线,将主力部队分散在各个要点。他深知,只要守住这个关键位置,就能给廖耀湘兵团致命一击。
连续三天三夜,敌军发起了十多次冲锋。刘转连带领部队寸土不让,依托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的每一次进攻。战士们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溪水,始终坚守阵地。
廖耀湘兵团在黑山折损大量兵力后,被迫改变进攻方向。这给了我军主力歼敌的绝佳机会。后来的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在我军的重重包围下损失惨重,最终被全部歼灭。
黑山阻击战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刘转连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为歼灭廖耀湘兵团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场战役中,他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战后总结会上,上级对刘转连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指挥上的果断、战术运用的灵活、临场应变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些都为他重获师长职务奠定了基础。
1948年初,组织上正式恢复了刘转连的师长职务。从副师长重新回到师长岗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职务变动,而是对他军事能力的重新认可。
在此后的战斗中,刘转连率领部队转战东北各地,屡建战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完全配得上这个重要岗位。苇子沟的失利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在挫折中变得更加成熟。
这段从挫折到崛起的经历,成为刘转连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见证了一个革命军人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辽沈战役建功 授衔中将显荣
1948年9月,著名的辽沈战役打响。这场战役不仅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刘转连军事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东北野战军采取"四路突击,两面包抄"的战术,刘转连率领的部队担负着突破锦州外围防线的重任。他的部队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连续突破敌军设置的多道防线。
锦州一战,刘转连指挥部队在激战中全歼守敌一个师。这场胜利为锦州会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打早、打快、打狠"的战术特点。
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军队分成三路突围。刘转连率部在西北战线上设伏,配合兄弟部队形成合围之势。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我军将突围之敌全部歼灭。
辽沈战役的胜利,让刘转连再次在军中崭露头角。他指挥的部队在整个战役中共歼敌两个师又一个团,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些战绩为他日后的晋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的平津战役中,刘转连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率部参与了石家庄战役,配合主力部队合围城区。在这场战役中,他采取"暗渡陈仓"之计,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敌军的几处重要据点。
1949年底,全国解放在即。刘转连带领部队进驻北京,参与接管工作。在这个和平时期,他率先在部队中开展整训,为部队由战时向和平时期转变做好准备。
建国初期,刘转连被任命为某军军长。他积极投身部队建设,大力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多次在各类军事演习中获得好评。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军衔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意义重大。刘转连因其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和建国后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中将军衔。
授衔仪式上,这位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将领,已经成长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军事指挥员。从红军时期的通讯员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团长,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师长到新中国的中将,刘转连的每一步都写满了传奇。
在此后的岁月里,刘转连继续在军队建设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经历充分证明,一个真正的军事指挥员,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从苇子沟的失利到辽沈战役的辉煌,从降职到重获重用,再到最终荣获中将军衔,刘转连的一生都在诠释着这个道理。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将军衔获得者之一,刘转连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