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作为汉字书法的经典书体之一,其运笔以“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为特色,强调方中有圆、厚重古朴的韵味。以下是隶书运笔的核心方法与技巧,结合实例分步解析:

一、隶书运笔核心原则**
1. **逆锋起笔,藏头护尾**
- 起笔时笔锋先逆向轻按(如写横画时向右下轻顿),形成“蚕头”状;收笔处提笔回锋,避免尖露。
- **示例**:横画起笔如《曹全碑》中的“一”字,起笔处圆润含蓄,收笔时向右上挑出燕尾。
2. **中锋行笔,力透纸背**
- 行笔时笔杆垂直于纸面,笔尖始终在笔画中心线运行,线条饱满如“屋漏痕”。
- **关键**:手腕带动笔锋匀速推进,忌侧锋滑行导致线条轻薄(如《张迁碑》的厚重感)。
3. **波磔分明,舒展平衡**
- 主笔(如长横、捺画)需夸张波磔,形成“燕尾”飞扬之势;次要笔画则收敛,保持整体稳重。
- **技巧**:捺画行至末端时稍驻笔,向右上方提笔出锋,如《礼器碑》“之”字的捺脚。
**二、隶书笔画分解运笔法**
**1. 横画(平横与波磔横)**
- **平横**:逆锋向左下轻顿→转锋右行→回锋收笔(如“二”字短横)。
- **波磔横**:起笔逆锋→中段略提笔→末端重按后向右上挑出燕尾(如“三”字长横)。
**误区**:燕尾过度上扬导致结构失衡,需控制提按幅度。
**2. 竖画(悬针与垂露)**
- **悬针竖**:逆锋起笔→中锋直下→渐提笔出锋(如“十”字中竖)。
- **垂露竖**:行笔至末端稍驻,回锋收笔(如“中”字竖画),形似露珠圆润。
**3. 撇捺(舒展与呼应)**
- **长撇**:起笔逆锋→向左下弧形运笔→渐提笔出锋,弧度如弯刀(如“人”字撇)。
- **长捺**:起笔轻入→向右下渐按→末端重顿后提笔出锋,与撇形成对称(如“大”字捺画)。
**4. 折画(方折与圆转)**
- **方折**:横画末端提笔→折角处顿笔转向→直下写竖(如“口”字折角,见《乙瑛碑》)。
- **圆转**:横竖连接处转笔圆滑,如“月”字右肩(多见于汉简风格)。
**三、隶书运笔节奏与章法**
1. **快慢结合**
- 起收笔慢而稳,行笔中段稍快,波磔处需蓄力后迅疾出锋,如《石门颂》的飘逸感。
2. **虚实相生**
- 主笔实(墨色浓重),副笔虚(轻提飞白),如《史晨碑》中“臣”字的粗细对比。
3. **章法布局**
- 横向取势,字距大于行距,整体如“排兵布阵”,疏密有致(参考《西狭颂》碑文)。
**四、经典碑帖临摹建议**
1. **初学推荐**
- 《曹全碑》:用笔圆润,结构舒展,适合掌握波磔与中锋技巧。
- 《乙瑛碑》:笔画方整,法度严谨,利于训练起收笔的规范性。
2. **进阶方向**
- 《张迁碑》:方笔为主,拙朴厚重,可提升线条力度与金石气。
- 《石门颂》:纵逸奔放,用笔如篆,适合探索隶书的写意性。
**五、常见问题与纠正**
1. **燕尾僵硬**
- **原因**:提按过快或笔锋未调正。
- **纠正**:末端驻笔后稍回锋再出,保持燕尾弧度自然(参考《礼器碑》)。
2. **线条单薄**
- **原因**:侧锋行笔或力度不均。
- **纠正**:强化中锋训练,可先练篆书线条(如《峄山碑》)培养控笔能力。
**总结**:隶书运笔需兼顾“法度”与“意趣”,通过反复临摹经典碑帖,体会逆入平出、藏锋蓄势的笔意。每日重点练习3-5个代表性单字(如“之”“子”“不”),逐步掌握隶书独特的韵律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