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00后,多少父母是工人,是农民。他们儿时的教育不足以让他们抵御大学,抵御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吗?
有个大学生透支信用卡买奢侈品,欠下几十万,父母怕孩子进去,就把房子卖了帮孩子还钱,这种案例还有不少。
手机购物则更是简单,面容或者指纹支付,让付款这个过程无感。不用关心余额变化,还能买多少东西都没有概念。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递很快,装逼和凡尔赛信息很多,有的企业利用人性赚的是盘满钵满,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是做奢侈品的,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是做类奢侈品的,港股有个卖盲盒的成立几年就能上市。
装逼和享乐是人性,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放大这种人性,诱导年轻人去买性价比很低、或者没啥用的东西,比如制造鄙视链,收割面子税和智商税。
002
00后,当他们独立出来后,自己工作挣钱,发现买东西提示余额不足的时候,发现每个月的工资不够花的时候,就会真正明白,钱并不是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只是个数字。
这些数字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自己去更改。
因为年轻人会焦虑,所以也会有危机意识。
啃老,在后浪看来也是一件可耻的事。
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挣钱这件事上挺努力的,并且消费观念也逐渐变为以实用为主。
储蓄,在年轻人心里,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是因为国情不同,人家已经过了原始积累阶段,掌控世界霸权,用金融收割全球,用高端科技玩技术垄断。他们有这个家底,可以印钞票向全世界收美元税,所以美国的定位是消费国。
中国不一样,吃饱饭没几年,还在进行原始积累,低收入群体太多,,需要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代价就是用廉价的工人和大学生,作为世界工厂,为消费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然后转外快慢慢积累财富。有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牺牲几代人钻象牙塔,从代工厂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这个过程很漫长。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富养孩子就是个悖论,应该是合理地富养,花该花的钱,既让孩子能见到足够的世面,做人大方,但是不奢侈浪费。
003
年轻人也是人,再怎么被消费主义「养大」,再怎么会运用贷款,在面临着身边的人失业在家、公司效益下滑、投资亏损的大环境下,也会去自然不自然的所见不必要的消费,并进行适度储蓄。
年轻人行为方式的转变没有释放什么信号,而是那些信号的出现促进了年轻人行为方式的转变,他们没什么大量储蓄、没什么过硬的技能,也没有那么大的家庭重担,所以他们在经济波动的时候也会「首当其冲」。
有点类似于监测空气质量好坏的「苔藓植物」,空气质量好的时候,苔藓植物生长茂密,一旦空气质量下降,就会成片的死去并最终绝迹。经济稍有下滑,年轻人的失业率也就能走高。
“超前消费”这四个字,给人一种巨婴脑残的感觉,于是有的人就不爱听了,说上一辈人才是超前消费,上百万的房贷说背就背,一点战略定力都没有。
事实上,退回去二十年背上百万贷款在北京买房的,现在早就人生赢家了。如果他们扯什么“战略定力”,学《西红柿首富》里的大春,劝亲戚朋友把房子卖了,那就不用联系亲戚朋友了。
上辈人买房子还真不是消费,是投资。所以,别说人家是超前消费,人家不过是想给子孙留个立锥之地,宁肯自己吃苦,也想有个好的未来。哪像现在的一些人,别说什么未来,活在当下。
虽然这么说不太好听,但这是大实话。
我是新心芯达人,祝您能够成就初心,游览祖国层峦叠嶂的山河美景。
随手点关注,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