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何不杀掉慈禧,夺回实权?溥仪:这三个后果他无法承担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1-19 16:59:22

【前言】

在晚清的那段历史里,光绪帝虽是皇位的继承人,可始终都没法挣脱慈禧的束缚。这就让好多人纳闷了:为啥光绪帝不把慈禧给除掉,把实际的统治权给夺回来呢?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政治手段、家族关系以及历史延续等多个方面,极其复杂。

溥仪曾说:这三个后果他担不起。这着实是个引人深思的谜团。接下来,本文会仔细探讨晚清末年光绪帝所面临的局势困境,解析慈禧能够在政治舞台上长久立足的原因,以及光绪帝为何宁愿忍辱负重,而不去反抗。

在那段动荡的历史岁月里,咱们一块儿来回顾晚清时期的酸甜苦辣,探寻权谋和家族纷争相互交织的所在。借由剖析这一历史困境,说不定就能更清楚地明白,光绪帝为啥在这三个难以承受的后果跟前,选择了沉默和忍耐。

【一、四岁登基的“天生傀儡”】

为啥一个才四岁的娃娃能坐上龙椅呢?这事儿啊,得从西方列强侵略咱国家那会儿讲起。1840 年,鸦片战争打响了,清廷吃了败仗,得赔好多钱,这下子,国内国外的麻烦事儿就接连不断了。到了 1860 年,英法联军猛地攻打北京,逼得咸丰皇帝和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跑到热河去躲灾。这时候的大清啊,那真是摇摇欲坠,里边有太平天国运动闹腾着,外边有列强不停地侵吞咱的地盘。

临终之际,重病缠身的咸丰确立了“共同辅政”的制度,期望太后和八大臣一同辅助年幼的同治帝。可是,刚手握权力的慈禧太后怎会甘愿只在一旁看着,对权力毫无作为呢?况且八大臣里有不少都不是她的人。于是,一场政变便在暗中悄然筹划起来。

政变发生后,八大臣遭到诛杀,慈禧和恭亲王奕䜣开始执掌朝政。过了三年,奕䜣也被慈禧给排挤到了边缘地带,慈禧就此真正变成了手握实际权力的关键人物。为把权力牢牢握在手中,她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还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搞好关系,共同支持洋务运动,期望实现国家自强。

然而在 1873 年,亲政才一年的同治帝就早早离世了。这下子,皇位继承的事儿得做出选择了,慈禧太后又一次挺身而出挑起这重担。依着老规矩,皇位应该由同辈分的宗室来接替,那这样一来,她就得变成退到幕后的太皇太后喽。

然而,权力的滋味儿让慈禧上了瘾,她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于是,她决定违背规矩,让自己妹妹的孩子、年仅四岁的溥昉登基,这就是光绪帝。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孩子,正合她意,能成为太后掌控权力的绝佳傀儡。

要说这可真是一盘风险超高的棋局,因为硬要把一个小娃娃扶持为皇帝,肯定会招来不少争议。然而,慈禧倚仗着手中的权力和势力,这事居然进展得格外顺利。在宫里养病的奕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出面劝说那些有不同意见的宗室们别再闹事。就这样,四岁的“傀儡帝”顺顺当当地登上了皇位,这场让小孩充当皇帝的闹剧,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15岁“被软禁的皇帝”】

一晃 15 年过去,光绪帝开始正式亲政。想当年,他心心念念地想要做一回实打实的皇帝,让这个快要分崩离析的帝国重新振作起来。可谁承想,慈禧太后依旧牢牢把控着大权,光绪帝的一举一动都被太后束缚着——得早早向太后请示,晚上还要汇报;任命大臣前必须得到太后的应允;就连赏赐妃嫔这事儿,太后都要插手……

在这般如锁链般的权力束缚之下,光绪心里那是相当愤懑,暗暗把自己比作第二个汉献帝,而那权势遍布朝野的太后,就成了这朝代的董太后。他还想方设法引入新思想,拉拢机关里的人员,期望能摆脱太后的控制。然而,这些行为没多会儿就被太后给发现了,光绪没办法,只好闭上嘴,暂且对太后做出退让。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水师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也随之签订。这一惨败让光绪再次深刻认识到,在太后的掌控之下,国家正逐渐走向灭亡,必须进行变法才行。就这样,他着手筹划政变,暗中谋划权力的转移。

1898年6月,时机已然成熟,光绪帝决然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由此开启维新变法之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众人纷纷赶赴京城任职,全力推行新的政策。光绪更是勇于挑战太后的权威,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妄图一下子夺取权力。

太后虽说心里也盼着能通过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可她更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力会没了。所以就偷偷地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想要盯着变法派的一举一动。这一下子,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隐约透露出权力更迭的迹象。

【三、软禁光绪,斩杀六君子】

9月初,太后下令,荣禄突然调兵进京。一时间,各种传言纷纷出现,称太后要在十月宣告训政,还要废掉光绪帝。从此,光绪被软禁在了颐和园,推行新政的诏书也不再颁布。变法派惊慌不已,到处想办法营救光绪,然而却已经来不及了。

9 月 20 日,就在政变即将爆发之时,光绪手下的太监悄悄来报,说太后已然备好发动政变的诏书,只差光绪的亲笔签名了。光绪怒火中烧,心里清楚这是太后的计谋,可自己却不得不往那处死的陷阱里跳。到了这节骨眼儿上,他要么豁出去了,和太后拼死一搏;要么只能心怀怨恨,选择退缩,勉强保命。

这是一个关乎权力与生命的时刻……最终,光绪选择了妥协。他并未在诏书上落笔,只是平静地言道:“朕已年老。”此般言语,似乎昭示着他的政治理想彻底化为泡影。

9月21日,政变突起,慈禧太后和荣禄挑起兵变,公然再次执掌朝政。光绪遭到软禁,而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被慈禧下令处死。历经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就此落败,清朝错失了最后一次重振的契机。

打那以后,光绪帝跟太后变成了势同水火的政治对头。这俩人相距连千米都不到,却在恨意里熬过了长达十年的疏远和流放般的日子。到了1908年,他俩先后离世,溥仪登上了皇位,清朝也就这样走向了尽头。

【四、为何光绪不除太后而自立】

那这就有个问题了,光绪清楚太后昏聩,自己又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为啥不把太后除掉然后自己掌权执政呢?可能不少人觉得,那是因为光绪胆小软弱没本事,不敢去冒险行事。然而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光绪所做的选择可要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呢。

首先,太后背后的势力不容小觑,她所代表的是满清统治集团的利益。光绪作为世袭三代的帝王,在紫禁城里出生,从骨子里讲,他仍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君主。倘若他贸然将太后废黜,必定会使整个满清体制变得动荡不安。那么,他又能凭借何种力量,来掌控这个已然快要垮掉的帝国呢?

其次,清朝那时可谓是内忧外患,麻烦不断。太平天国运动闹得厉害,各地的民变也是接连发生,中原那地界简直是战火纷飞;外边呢,俄国把东北给占了,日本对台湾不停地侵蚀,西方列强也都紧紧盯着,没安好心。要想把这些问题都给解决好,靠的不光是胆量,更得有真本事。那个时候的光绪,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都没法自己一个人扛起这重大的历史使命。

最后啊,光绪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君主,打心眼里对那伦理顺序以及天人感应是相当在意的。在以仁孝作为纲领的封建道德观念之中,他着实难以狠下心来,把养育自己的太后给废黜掉。要知道,这位太后,那可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呢。

所以啊,在那个局势动荡、关乎存亡的时代大潮里,光绪最终没敢冒险一搏,去拼那最后的一丝希望。他跟太后相互依靠,可也正因如此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从而错失了挽救这个朝代的历史性时机。

【结语:这个朝代注定要覆灭】

即便光绪努力进取,想要力挽狂澜,恐怕也难以改变局面了。毕竟整个大清帝国,在这场政治权力的争斗中,已然开始走向终点,进入倒计时阶段。

清政府内忧外患,问题重重,难以改变,始终没能开启现代化和强国之路。西方武器及思想的袭来,如同致命的一击,让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瓦解。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扩张的浪潮面前,这个封建王朝从最初便已回天乏术。

再者,那些宗室内乱、政治争斗以及腐朽不堪,使得清廷的灭亡只是早晚的事儿。就算光绪成功夺取了权力,到头来他也难以扭转局面。实际上,慈禧和光绪之间的权力较量,对这个国家最终陷入厄运的结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历史终将表明,大清帝国已然走到了非得灭亡的地步。甭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都没法儿阻拦时光巨轮的倾轧。这便是朝代的更迭,是历史洪流汹涌澎湃的时刻。说到底,既然历史的车轮已然滚滚前行,那一切终归是无力回天。这便是这个封建王朝的必然命运。

0 阅读:13
夏夜流萤迟归

夏夜流萤迟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