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物种再现长江,十年禁捕:若不保护,将无鱼可吃

探子有密报 2022-06-09 00:13:16

长江和黄河,共同养育了中国十几亿人民,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而长江则掌握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命脉。

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

自2020年起,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天然渔业资源,就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禁渔期。

禁渔真的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由于过去人类的大肆捕捞,长江很多鱼类几近灭绝,而此次禁渔就是给这些鱼类一个喘息的机会。

比如几年来,在长江流域见到了已经消失十多年之久的鳤,这或许就和人类的保护有关。

鳤究竟是一种什么鱼类?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和十年禁渔有何关系?

鳤鱼

为何说若再不对长江进行保护,将无鱼可吃?

长江再现神秘物种——鳤

自2017年科研人员在洪湖江段发现一尾鳤后,后来几年间,陆续发现了好几次,尤其是2020年12月,在长江公安江段发现了7尾鳤。

每一次发现都让科研人员感到十分激动,这主要是因为鳤鱼经历了几十年的捕捞后,已经成为了长江流域的岌岌可危的鱼类了。

鳤鱼十分罕见了

鳤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也属于洄游型鱼类。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遭破坏等问题,鳤鱼在近十几年来已经很难在长江中看到,尤其是在鄱阳湖中,除2021年发现一尾之外,再往上推就是2012年了。

因其稀有的特性,湖北和湖南等地都将鳤鱼列入了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洄游型鱼类——鳤鱼

鳤鱼消失的历程

鳤鱼处于鲤科,身型细长,和草鱼有几分相似,没有明显的硬刺,由于其肉质十分细嫩鲜美,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将近20年的时间,我们几乎对鳤这种鱼闻所未闻,但实际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鳤鱼在长江流域很常见,尤其是在繁殖季节。

它一般也别叫做“麦秆刁、昌刁、刁杆”等,不过它的体型不大,大约只有1-2斤左右,最大的可以长到20多斤。

做成美食的鳤鱼

不要看它个头不大,在长江流域中,鳤鱼可以说是站在食物链中等偏上的地位,因为它可是名副其实的“肉食爱好者”,平时的食谱里都不仅有水生昆虫,还有些比它更小的鱼类。

由于鳤鱼的产量极高,在上世纪70年代,每年从长江捕捞的鳤鱼,可以超过26万吨。

不过鳤鱼的成长速度并不快,出生到第二年的时候,它的成长就逐渐进去平缓期,而且要达到性成熟,几乎要经过3-5个冬龄。

鳤鱼

由此可见,这样的捕捞量肯定会影响鳤鱼的繁殖,因此之后的每一年鳤鱼的产量都会下降,直到2010年的时候,每年的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

自此鳤鱼才逐渐从经济鱼类,沦落为保护鱼类。

鳤鱼的消失原因

对于洄游型鱼类来说,过度捕捞只是导致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同样导致了鳤鱼的减产。

洄游型鱼类

因为鳤鱼不能在静水中繁殖,但是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建起的水泥堤坝越来越多,这无异于是阻断了鳤鱼繁衍后代的机会。

而且在过度捕捞期间,人们连江中的小鱼小虾也不会放过,所以鳤鱼赖以生存的“口粮”也会逐渐减少,这也导致鳤鱼生存栖息之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鳤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那么如今鳤鱼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公安江段发现的7尾鳤

实际上,这几次发现鳤鱼的存在,都和禁渔有密切关系,2017年开启在其保护区禁渔、2020年更是展开了长江十年禁渔的行动。

这都说明,禁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具有很强的意义。

长江渔业在禁渔前几近破产

长江在正式全面禁渔前,也采用过分时段和分地区禁渔的方式,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佳,因为长江的渔业资源在长期的不受控制下,已经千疮百孔。

禁渔前

不过完全由认为参与它们的种群恢复,显然不利于野生鱼类的生长,所以禁渔既是对珍稀鱼类的保护,也是对长江渔业的一种保障。

长江鱼的种类,在过去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400多种鱼类,180多种特有鱼类,都生活在长江流域。

但是伴随着渔业的发展,渔民对长江鱼的大肆捕捞,导致现在有92种鱼类已经濒临灭绝,其中白鳍豚、长江鲥鱼和白鲟等几乎已经消失在长江流域。

消失的白鳍豚

专家根据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将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和无鱼”。

遗憾的是,长江的鱼类生物完整性,就被评为“无鱼”等级,这种从整数第一跌到倒数第一的情况,使得长江禁渔刻不容缓。

而对于渔民的经济收益来说,更是和鱼的产量直接挂钩.

尽管在2002年到2019年,我国在很多流域都实施了分时段的禁渔期制度,但是仍旧没有解决“鱼越捕越少,环境越捕越差,渔民越捕越穷”的现状。

长江无鱼可捞

由此可见,如果不对这些鱼类进行保护,那么未来真的会无鱼可吃。

十年禁渔初见成效

所以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就必须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这一伟大工程。

鳤鱼的再次现身,就意味着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得到了恢复,而且不仅是鳤鱼,很多与其有相似经历的鱼类也在逐渐恢复中。

比如在2022年3月,成群的江豚再次现身长江水面,这样嬉戏的场景,同样多年不曾看见。

江豚再现

这些神秘鱼类的出现,也直接向我们反映了禁渔的初步成效,未来长江的渔业资源或许还有机会回到最初的模样。

在长江中,大部分的经济鱼类都和鳤鱼一样,需要至少生长到3年才能性成熟,而十年的时间,刚好可以使得这些鱼类完成2-3代的繁殖。

这不仅可以使得种群数量增加,而且可以使得生物完整性指数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长江的鱼类属于野生鱼类,尽管肉质会比池塘养殖得更好,但为了保护鱼种,可以发展鱼厂养殖。

鱼厂养殖

让失去捕鱼机会的渔民转产专业,不仅可以解决生计问题,还能实现“海鲜陆养”。

禁渔可能还远远不够

不过禁渔对鳤鱼这类洄游型鱼类来说,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因为它们的洄游通道受到阻碍,所以繁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要保护这类鱼,光靠禁渔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其栖息地进行改善。

洄游

那些堤坝工程,将洄游型鱼类的无法越过钢筋水泥来到产卵地,此外堤坝的存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河流的水温、流速和流量,这同样会对鱼卵和幼鱼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降低它们的存活率。

所以在禁渔期间,为了保护这类鱼群,还需要另开“方子”,比如为它们修建洄游通道。

像广西长洲水利枢纽鱼道,上下游的水位落差有15米,可以让中华鲟等鱼类越过“龙门”,不过在长江流域实施这样的工程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

广西长洲水利枢纽鱼道

到2022年,长江禁渔不过短短两年多,就已经看到了如此大的成效,鳤鱼、江豚等物种的能够再次现身,已经实属不易,我们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珍稀鱼类的身影。

0 阅读:199
评论列表

探子有密报

简介:品论天下,纵谈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