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热恋中的情侣,或感情和睦的夫妻。
另一半突然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你闹掰,并且对你进行很长时间的冷暴力。
于是你只能每天在战战兢兢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恳求他人的原谅。
当有一天那个他(她)真的跟你复合了,你就会百倍珍惜,并且对其言听计从,丝毫没有意识到在这段感情中你们已经不对等了。

如果你有过,那么不用怀疑,你的那个他(她)正是在用“弃猫效应”在“PUA”你。

“弃猫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它指的是一只平日里被主人百般宠爱的小猫,突然有一天被主人毫无征兆地抛弃在大街上。
由于落差太大,小猫会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同时期待主人有一天能够回心转意。
当主人再次将小猫接回家。
这只被抛弃过的小猫会变得无比乖巧,且十分粘人,避免自己被主人再一次抛弃。

需要指出的是,“弃猫效应”虽然是一种不错的驯兽手段。
但在人际交往当中更多的成为一种精神操控和拿捏对方感情的手段。
除了在感情上被广泛应用外,在职场上也可以见到“弃猫效应”的身影。
比如一名平日里努力上进的员工突然有一天遭到了上级领导的无端指责,并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那么在“边缘化”的期间,这名员工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做得不够好。
当被上级领导再次接纳后,员工将会无条件听从上级领导的指令,哪怕是错的。
这件事的起因可能很简单,并不是员工不够努力,而是单纯领导觉得员工不太听话就会采用这种手段。

“弃猫效应”虽然可以换来短时间的和睦,但从长久而言对于感情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首先,“弃猫效应”本质上是在压抑猫咪活泼好动的天性。
这一点换到人身上也是如此,“弃猫效应”换来的不过是对你言听计从的“应声虫”,而感情的首要条件就是平等。
情侣间偶尔的争吵对于感情而言非但没有损害,反而是不错的“调味剂”。

其次,“弃猫效应”会破坏彼此间的信赖关系。
依旧拿猫咪而言,长时间对小猫使用类似于“弃猫效应”的手段,不仅不会起效,反而会损害你与猫之间的信任。
当猫咪不再信任你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
人也是一样,再热情的心长时间遭受到冷漠对待也会冷掉。
当人在遭受到反复的“PUA”也会选择失望离开。

正确应对“弃猫效应”首先要判断对方的行为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
有时候,对方的“弃猫效应”可能是无意的,或者是为了增进关系。
如果他是第一次这样做,并且是出于善意,你对他也有好感,可以适度配合,顺势推动你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但要注意,这种事情只能发生一次,不能让他觉得你非他不可,从而肆意操控你。
然而,如果对方是习惯性使用“弃猫效应”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控制手段。
那么你最好的选择是避免回应,及时抽身。

在应对“弃猫效应”时,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原则。
很多人反复受伤,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有原则,也没有执行到底。
对方会觉得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离开他,即使伤害了你,稍微哄哄就能解决。
因此,你需要让他明白你的底线,并且要有坚定的态度:
任何突破原则的行为都会有相应的后果。
例如,如果你的伴侣经常外出喝酒晚归,你可以设定规则:可以外出,但必须早归,如果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
如果他依然不遵守规则,你就要采取行动,不再为他的行为操心。

除此之外,也可以反向使用“弃猫效应”:让对方意识到你的价值。
这是因为人往往对轻松得到的东西不太珍惜,而对难以获得的事物更为在意。
比如说情侣之间在你们的纪念日,以往都是你主动准备和张罗,那么今年你可以“忘记”一次。
当他询问时,你可以随意地说:“对不起,我忙忘了,过几天补上。”
之后,再准备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制造反差,这样会让他更珍惜你的付出。

避免成为“弃猫效应”的受害者最重要的便是自己做感情的主宰。
也就是学会自己爱自己。
归根结底对方向你使用“弃猫效应”的前提是确定你离不开他。
然而当你从一开始表露出的都是无所谓的态度的话。
那么所谓“弃猫效应”的试探手段也就成了笑话。
无论如何,只有学会爱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你才能理智地对待感情。
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而是确保自己在感情中不被伤害,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任何变化。
当你爱自己时,你会更有自信,也更有能力处理情感问题。
——THE END——
参考资料:警苑心语——「心理健康」教育孩子,你需要知道的十大心理学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