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总是针对中国?英国学者: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粤城时刻 2025-03-23 09:01:20

底特律的锈迹斑斑诉说着美国工业的没落,而深圳的工厂却以每分钟一辆车的速度刷新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纪录;华盛顿的航母在南海耀武扬威,中国却默默在永暑礁建起5G信号塔和蔬菜大棚;

阿尔斯通高管被美国司法部扣押,华为却在制裁下研发出鸿蒙系统,灯火通明地挺过1028天。这样的故事一幕幕上演,让人不禁疑惑:美国为啥老是盯着中国不放?

英国汉学家马丁·雅克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中国犯了一个“原罪”。美国为何对这14亿人的选择如此寝食难安?

一个学者的观察

马丁·雅克,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英国汉学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用了十多年时间,频繁往返于伦敦和上海之间,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迈向全球强国的惊人历程。

到了2009年,他把这些观察写进了《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书里大胆预言,东方文明的力量会重新塑造全球格局。

那一年,西方媒体还在争论中国经济是不是昙花一现,金融危机刚过去,很多人觉得中国不过是靠廉价劳动力撑起来的“世界工厂”,迟早会撞上增长的天花板。

可雅克不这么看,他站在浦东的街头,抬头望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这些钢筋水泥组成的森林在他眼前一天天长高。

他在书里写道,中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苏联的计划经济完全不一样,那种靠政府大包大揽、把一切都管死的模式,早就被中国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可这也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翻版,中国没有照搬华尔街那套自由放任的玩法,而是把市场和政府的手捏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路子。这种独特模式,让美国开始坐不住了,因为它挑战了西方主导了几百年的世界秩序。

底特律的锈迹与深圳的速度

底特律的故事曾经是美国工业辉煌的象征。20世纪初,这座城市因为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的崛起,被冠以“世界汽车之都”的称号。

1913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推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产量像开了挂一样猛增,到1950年代,这里生产的汽车占了全美市场的九成以上。

到了1970年代,情况开始变了。日本车企带着更省油的小型车杀进美国市场,油价飙升让底特律的大排量车卖不动,工厂接连关门。

1980年代,底特律的人口从180万跌到120万,废弃的厂房越来越多,墙上涂鸦开始盖过原来的标牌。到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和克莱斯勒双双破产,市政府也撑不下去,2013年正式宣布破产。

与此同时,太平洋另一边的深圳却在用完全不同的速度书写新篇章。1979年,这里还是个只有几万人的小渔村,田地和鱼塘是主要风景。

1980年,中国政府把它划成经济特区,开放外资,鼓励出口,深圳一下子成了改革的试验田。到了1990年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电子产品、纺织品开始从这里运往全世界。

2000年以后,深圳不再满足于代工,科技企业成了主角。比亚迪就是其中一员,2003年它从电池生意跨界到汽车,2008年推出第一款混合动力车。2010年代,比亚迪押注新能源汽车,建起巨大工厂,流水线优化到极致,到2020年,工厂已经能做到每分钟下线一辆车。

2022年,比亚迪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与此同时,华为也在深圳扎根,5G技术从这里发酵,基站设备运到了非洲草原的村庄和南美雨林的深处。

2019年,华为的5G合同签了60多个国家,覆盖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底特律的衰落和深圳的崛起,成了两种命运的缩影。

从阿尔斯通到华为:美国的“套路”不新鲜

2013年4月14日,法国阿尔斯通集团的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踏上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地面,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拦住,直接戴上手铐。

他被指控的罪名是违反《反海外腐败法》,起因是十年前在印尼一笔锅炉项目的交易中,阿尔斯通涉嫌向当地官员行贿。皮耶鲁齐是负责全球锅炉业务的副总裁,那笔交易签的时候他还在法国总部,压根没去过印尼。

可美国司法部不这么看,他们用了长臂管辖权,把案子扯到自己手里。接下来的故事成了经典案例:皮耶鲁齐被关了25个月,2014年阿尔斯通被迫把电力业务卖给美国通用电气,交易金额高达125亿美元。

2018年,他出狱后写下《美国陷阱》,揭露美国用法律手段打压外国企业的手法。阿尔斯通被肢解后,法国失去了一个能源巨头,而通用电气顺势拿下欧洲市场的大单。

2018年12月1日,同样的剧本在加拿大温哥华机场上演。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转机时被加拿大警方扣押,美国指控她违反了对伊朗的制裁令,要求引渡。孟晚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负责公司财务和全球业务拓展,那天她刚从香港飞来,准备去南美开会。

被捕后,她被要求戴上电子脚镣,住进温哥华的房子,接受24小时监控。美国给的理由是华为通过一家香港公司跟伊朗做生意,违反了制裁规定。可华为这边一口咬定,所有交易都合规,美国拿不出直接证据。

孟晚舟被扣了1028天,期间打了无数场庭审,加拿大法庭从2019年1月开审,一直拖到2021年8月才结束。

2021年9月25日,她终于获释,坐飞机回到深圳。那1028天里,华为深圳总部的研发中心从没熄过灯,5G项目照常推进,2020年还推出了鸿蒙系统,硬生生把美国的制裁扛了过去。

南海的较量:武力PK基建

南海问题的故事从20世纪下半叶就拉开了序幕。1970年代,美国开始在这一带强化军事存在,尤其是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成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支点。冷战结束后,1991年苏比克湾基地关闭,但美国并未放松对南海的关注。

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2016年7月,美国“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驶入南海,执行所谓的“自由航行”任务。那一天,航母带着十几艘护卫舰和上百架战机,沿着争议水域巡航,舰载雷达24小时运转,信号覆盖数百海里。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这种行动更频繁,全年执行了5次“自由航行”,2018年增加到6次,每次都带着F-35战机和导弹驱逐舰,摆出一副震慑的架势。

美国的动作不只是巡航,2019年还联合英国、澳大利亚搞了联合军演,演习地点离中国控制的岛礁不到200海里,舰艇总吨位超过2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海的动作走的是另一条路。2013年,中国开始在永暑礁填海造陆,当年11月,第一批工程船开到礁盘,带着挖掘机和混凝土开干。

到2015年,永暑礁从一个露出水面几平方米的小礁,变成了面积超过2.8平方公里的人工岛。2016年,岛上建起了码头,第一艘补给船靠岸,卸下建材和设备。

同年,跑道竣工,运-8运输机成功起降,3000米的跑道能停大型军机。2017年,永暑礁的基建再升级,5G信号塔立了起来,中国移动的基站开始运行,覆盖周边50海里。

2018年,岛上多了蔬菜大棚,光伏板也装上了,驻守人员开始吃上新鲜西红柿和黄瓜。到2020年,永暑礁已经是个现代化社区,医院、学校、淡水厂一应俱全,卫星通信覆盖全岛。

2019年,美国智库统计,南海周边国家接收中国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而美国军援和投资加起来不到300亿。

马丁·雅克在剑桥的办公室里摆着几本《孙子兵法》,他常提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指出中国用基建和贸易织网,美国却还在靠舰队硬撑,两种方式的效果高下立判。

专利大战:中国创新超车

中国的专利故事起步不算早。1990年代,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一年才几千件,美国、日本、德国加起来超过50万件,差距像天堑。2001年,中国加入WTO,科技政策开始松绑,2006年国务院推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拿出2000亿元支持研发。

201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2015年达到279万件,首次超过美国。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记录了这个逆袭: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达到140万件。

美日德总和才130万件;2020年涨到150万件,2021年155万件,2022年再创新高,160万件,连续四年把美日德甩在身后。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这波浪潮的缩影。2010年园区刚成立时,只有几栋楼,入驻企业不到20家。

2015年,政府投了50亿元,建起实验室和孵化器,2020年企业数超过500家。2021年,这里诞生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特钠”进入三期临床,全球80个试验点同步开跑,2023年获批上市,成了中国原创药的里程碑。

反过来,美国的专利故事在2010年代开始走下坡。旧金山湾区一直是创新高地,1990年代末,硅谷的专利申请占全美三分之一,制药巨头如辉瑞、默沙东靠明星药赚得盆满钵满。可2000年后,专利到期成了难题。

2011年,辉瑞的立普妥专利到期,年销售额从120亿美元跌到20亿;2019年,默沙东的Keytruda专利临近尾声,公司砸下60亿美元研发新药,却没出爆款。

2020年,美国专利申请量稳定在60万件左右,但增长几乎停滞,而中国的申请量还在年增5%以上。苏州的实验室里,2022年又一款抗癌药进入临床,靶点瞄准肺癌,试验数据比美国同类药领先半年。

这波创新浪潮,改写了技术版图,也动摇了美国“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根基。马丁·雅克的观察一针见血。

中国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到技术,再到战略,用事实冲击着西方主导的秩序,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就不止于竞争,而是两种体系的碰撞。这种深层冲突,成了美国紧盯中国的核心原因。

参考资料:[1]刘雪云.改善中美关系是对世界负责[J].中国报道,2024(2):34-37

1 阅读:481
粤城时刻

粤城时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