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科技与狠话”,让本应畅销的车厘子与蒜薹不复往日。
据悉,近期车厘子价格暴跌,甚至有些地方从原本的六七十元一斤降价到20元,让网友们直呼“车厘子自由”,但又有人却高呼“不敢买”。
到底是民众过于忧虑?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车厘子的成熟季节是每年的五月到七月,而国产车厘子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连、山东烟台等地,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智利等美洲国家,果皮多呈暗红色,也有红、黄。
因为采摘和运输时间,每年秋冬季节最为畅销,堪称顶流。据悉,每年,我国进口车厘子超37万吨,而且,品级不同,车厘子的价格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都贵,但今年却不同。
比如,10斤车厘子的参考价格在200元到250元左右,而往年同期的价格均在420元。
这可是打骨折的价格,令不少车厘子水果商直呼“赔本”,甚至不少水果商将原因归结到了“车厘子姐”身上。
1月5日,刘女士(化名)在网上称“吃了三斤车厘子,然后发高烧,并引发了过敏等不良症状”。这让众多希望尝鲜的消费者们熄了对车厘子的购买欲望。
因为他们担心“科技与狠话”!
一些网友留言称:“车厘子是夏季水果,却在冬天畅卖。要想保存这么久,里面绝对少不了科技与狠话!”
实际上,秋冬季节售卖的车厘子主要打了一个“时间差”。
国产车厘子是五六七月成熟不假,但我国一般进口的车厘子,产地是智利,其地处南半球,与处于北半球的我国正好是相反季节,即我们是冬季,他们正是车厘子成熟的夏季。
在智利,采摘下的车厘子通过专门的冷链物流系统,延长水果的保鲜时间,使其抵达我国时仍保持风味。这属于符合食物保存标准的运输方式,并不是危害身体的“科技与狠话”。
所谓的“打药了”,也仅是车厘子作为水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用到避免害虫和病菌侵扰的药物,且凡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车厘子都经过严格的检测,确保农药残留不对身体造成任何损伤。
今年,智利车厘子产量剧增,在中国的进口量也随之增加。据悉已有2万吨智利车厘子抵达中国,供大于求后,自然价格有所下跌。
不过,车厘子毕竟是水果,在挑选时要格外关注其新鲜度并且购买后妥善保存,更不要一次性食用太多,可能会导致胃肠消化负担过重。
因此,大家尽管趁着车厘子大促销时过个瘾!
与车厘子这类季节性水果不同,蒜薹算得上各家各户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也属于常见蔬菜,但是,不断传出蒜薹“泡了药,不能吃”的传言,并且还有相关视频。
同时,官方一次次地下场辟谣,称所谓的“药水”,实际上是保鲜剂,其主要成分是咪鲜胺,抑制蒜苔出现霉变、老化等,能够长时间储存,最长可延长至8个月以上。
而且,咪鲜胺常温状态下一个月降解,若是冷库状态,则7个月降解完成。
这类保鲜剂从上个世纪开始使用,而且,我国蒜薹不仅在国内销售,还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其中日本对保鲜剂要求严格,但未出现因保鲜剂而大量受阻的情况。
不止蒜薹,一些绿色蔬菜被擦拭后出现绿色,也被人质疑是否使用了染色剂。
实际上,这是因为它们被喷洒了“波尔多液”,由五水合硫酸铜和生石灰混合而成,主要用于杀菌,而且易溶于水。
如果购买到了此类的食材,经过多次清洗后也能正常使用。但要是不想购买“染色”葱,可到正规场所购买,并且购买时采取“一擦二刮”的方式进行甄别。
所以,蒜薹“泡药水”不能食用等谣言,是被人夸大了事实。
不过,民众们一次次地提出质疑,也反映了捍卫食品安全的意识觉醒,但不能以讹传讹,要小心假设、仔细求证。
不可否认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比如,每次315打假晚会上,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故,像光脚踩酸菜、合成牛羊肉、香精大米等等。
并且,网络平台上也经常流传着外卖骑手曝光卫生条件脏乱差的小作坊餐馆,令人不寒而栗。
而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平台进行约束和管控。
也希望民众们不要过于忧虑,若在食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保留证据并寻找有关部门的帮忙,确保自身利益!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食品将会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