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50年前的预言应验,一盘散沙的欧洲注定将有此劫。
美俄两国在沙特的谈判暂时告一段落,特朗普称他可能会在这个月和普京展开会面。这些迹象标志着特朗普正在大力推动他的“俄乌冲突和平计划”,而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毫不意外的成为了美国追求和平的“代价”。
【拉夫罗夫和卢比奥在沙特开展谈判】
绝大多数欧洲官员开始意识到,特朗普的美国不希望继续为欧洲以及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他更倾向看得见、摸得到的利益。这迫使欧洲各国不得不团结在一起,召开紧急会议探讨美国“离开”后,欧洲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但他们不会想到,欧洲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毛主席预言了。
据冷战时期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的个人回忆录《伟人与大国》的记录,他在1975年访问中国时,曾与教员谈论过世界局势。
【《伟人与大国》的内容节选】
其间,教员直言欧洲早晚要打仗。并表示:“永恒的和平共处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欧洲太弱。欧洲不团结,对战争又怕得要死,尤其是丹麦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
之后他又说:“如果欧洲在今后 10年内依然不能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联合起来,它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欧洲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美国。”
教员之所以会如此回应施密特,原因是在他看来,美国没有能力履行它们承诺的所有战略任务和联盟义务。美国霸占的地区太宽,好比十个指头按着十个跳蚤,结果必然是一个跳蚤也抓不住。
因此在未来,美国早晚会陷入无暇顾及欧洲的困境中。而如果欧洲国家到了那时还需要仰人鼻息,那他们难免要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代价。
【欧洲技术结晶的协和式科技】
至于为什么教员说是要在10年内联合?首要因素是到1975年,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已经成立了10年,成员国内也已经包含英法德三个欧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加上彼时的欧洲在经济上和美国存在竞争关系,并诞生了诸如“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等欧洲技术结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有自己的建树。
得益于此,欧洲各国在军事领域也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而这也进一步促使欧洲各国在政治上独立于美国。
可以说,相比于今天完全依附于美国运作的欧盟,1975年的“欧洲共同体”在各种层面上都可以说是欧洲自己说了算的国际组织,为欧洲各国加强联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3年的“欧洲各共同体”成员国】
但同时,1975年的欧洲仍然没有摆脱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问题。而经济的下滑也导致欧洲各国的军费开支进一步降低,对北约的防务依赖也进一步增加。
北约是以美国为核心运作的,而这也意味着欧洲各国越是没能联合在一起应对危机,他们对美国的依赖就会增加。长此以往,欧洲各国,尤其是一些小国难免会萌生干脆把国防需求外包给北约,也就是美国的想法。到时候其他欧洲国家再谈联合,就不太好搞了。
事实证明,教员在半个世纪前对美国和欧洲的预测,几乎和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欧美现状如出一辙。美国摊子铺的太大,被俄乌问题、中东问题以及和中国的战略博弈牵制了大量资源精力,难以形成合力应对某一问题。
【参加北约联合演习的欧洲各国】
同时欧洲各国也在冷战后期愈发依赖美国,并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马放南山,几乎将所有国防需求交给了北约。考虑到美国在北约内部承担了60%~70%的经费开支,这跟国防完全依赖美国也没什么差别了。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当美国不打算继续为欧洲各国提供安全保障时,就算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举措,他们手里的资源也不足以填上美国抽身后留下的天坑。
而特朗普政府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尤其是本土核心利益。如果欧洲没有展现出足够的价值,那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特朗普必然会将资源投入他认为更重要的领域,而不是继续给欧洲当保安。
【美国总统特朗普】
那么问题来了,欧洲各国要怎么摆脱这个困境呢?显而易见,联合是唯一的出路。不联合的话以欧洲各国的体量,他们既没有办法实现国防自主,也难以应对外部……来自美俄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领域的压力。
唯一的问题是,相比于50年前,今天的欧洲想要联合在一起,势必要面对巨大的阻力。且这种阻力甚至可能不是来自外界,也就是美国的反对,而是来自欧洲内部,来自各国过惯了舒坦日子后的懒散和天真。
毕竟在冷战后的这30多年里,欧洲各国在美国的保护下确实过得很好,以至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忘记了国家地缘斗争的激烈,相信自己只要跟着美国就能当一个“食客”,点菜单上的其他国家。
但现实是,欧洲自己也是菜。而在欧洲重新认清现实的过程中,沦为菜品的他们必然要付出比现在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