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行皇帝遗诏曰:朕自冲龄践阼,寅绍丕基,荷蒙皇太后帱育仁慈,恩勤教诲,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钦承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三十四年中,仰禀慈训,日理万几,勤求上理,念时事之艰难,折衷中外之治法,辑和民教,广设学堂,整顿军政,振兴工商,修订法律,豫备立宪,期与薄海臣庶,共享昇平。
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赈请蠲,无不恩施立沛,本年顺直东三省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被灾,每念吾民满目疮痍,难安寝馈。
朕躬气血素弱,自去年秋闲不豫,医治至今,而胸满胃逆,腰痛骨滟妥车滟耎,气壅软喘诸证,环生晶宜起,日以增剧,阴阳俱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
顾念神器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在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仰慰慈怀,钦承付托,忧勤惕厉,永固邦基,尔京外文武臣工,其精白乃心,破除积习,恪遵前次谕旨,各按逐年筹备事宜,切实办理,庶几九年以后,颁布立宪,克终朕未竟之志,在天之灵,藉稍慰焉,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上引《清德总实录》。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载湉驾崩,次日压制了他一辈子的养母(姨母)慈禧太后病逝,光绪帝可谓是倒在了可以真正亲政的前夕,死后上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上庙号为德宗,简称德宗景皇帝。
光绪帝的一生从头到尾是悲剧的一生,他的父亲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母亲为慈禧太后之妹婉贞,本来正常来说,他的上限最多是亲王,再顶了天也就是慈禧太后恩封他的父亲为铁帽子王,他可以成为第二代铁帽子王,但是万万没想到,他的堂兄同治帝于19岁时无子早逝,他的命运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同治帝无子死后,本来应该是在溥字辈过继一个养子,但是慈禧太后不同意,她不想升级成为太皇太后,想要继续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所以在同治帝的同辈之中选择,同治帝是独子,因此只能从堂兄弟中选择,本来按照顺序是轮不到光绪帝的,但是谁让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他母亲是慈禧太后亲妹妹呢,他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呢,所以光绪帝就这样幸运的继承皇位,当然这也是他不幸的开始。
光绪帝面对的局势比之同治帝更为恶劣,他继位以后,强势的慈禧太后已经将小叔子恭亲王打压的噤若寒蝉,唯一可以抗衡她的慈安太后也于光绪七年(1881年)崩于紫禁城钟粹宫,至此慈禧太后开始真正的一家独大,完全代行了皇权,在这样的局势下,幼帝成年以后很难夺回皇权。
在个人能力方面,光绪帝属于志大才疏,能力有限,而且更要命的是,他自始至终并没有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想要当好皇帝这个职业,要么是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不需要别人教,无师自通。要么就是有专人教导,学习到了帝王心术,并且得到一定历练。一般来说后者很重要,因为无师自通的天才很少,更多是需要历练,才能顺任皇帝一职,甚至是如果能力不足,那么即使得到完善的教导和历练,也难以胜任皇帝一职。
像汉宣帝刘询本身就富有心机,又成长于民间,尝遍世间冷暖,懂得进退隐忍之道,所以面对权臣霍光可以一直隐忍,等到霍光死后再从容收权,最终成就西汉中兴之业。
光绪帝是4岁入宫,他根本没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反而是在强势的养母慈禧太后教导下战战兢兢长大,对于慈禧太后从小就有畏惧之感,可以说是在封闭乃至畸形的环境下长大的,如果他有汉宣帝的成长环境,即使能力再平庸,那也懂得隐忍,也懂得用年轻耗死慈禧太后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那样的成长经历,所以隐忍的道理他肯定是懂得,但就是做不到,可谓是知道很多大道理,但就是将自己的一生过得稀碎。
慈禧太后晚年也曾想放权光绪帝,让光绪帝亲政,这对光绪帝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却错失这次机会,没有以退为进事事请示慈禧太后,再慢慢抓住一些实权,而是如同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一般,再召集一批更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身边并没有实用主义者,结果是想要大干一场自然是阻力重重,身边人还来了一出“围园杀后”,把光绪帝给坑惨了,使得光绪帝不只是被彻底架空,更是磨灭了慈禧太后对他的最后亲情。
慈禧太后甚至想要废帝再立,立宗室溥儁为大阿哥,想要光绪帝让位于他,后来遭到中外反对才不得不作罢。而自古以来废帝鲜少有得以善终者,可以说从那时起慈禧太后就已经给光绪帝判了“死刑”。
根据现代考古证明,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查不到谁是凶手,但是按照谁是最大受益者来说,应该是慈禧太后无疑,因为慈禧太后肯定不想光绪帝死在她之后,虽说人死万事空,但人死以后依旧可以被报复的,不是说死了就高枕无忧了。
像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突然死去,顺治帝亲政以后,为了报复架空他的多尔衮,是追夺一切封典,最后连墓都给掘了,光绪帝若是亲政,肯定会对慈禧太后展开报复,虽说他是慈禧太后宗法上的儿子,不至于对慈禧太后进行掘墓之举,但是可以在身后之名上面大做文章,这是慈禧太后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光绪帝必须死在她前面。
而且清末中央朝廷再式微,宫内肯定还是慈禧太后的天下,其他势力即使可以做一些小动作,但是不至于做出在慈禧太后眼皮子底下毒死光绪帝的“小动作”吧,只有慈禧太后有动机和有能力毒死光绪帝,可以说光绪帝是悲剧的一生,是被操纵的一生,他能成为皇帝,是他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大的不幸运,一辈子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想要有一番作为,却落得一个凄凉结局。
被皇权侵蚀的神志不清的慈禧太后送走了独子同治帝,又“送”走了亲外甥光绪帝,虽然赢了一世,并且临死安排光绪帝亲弟弟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帝,可谓是天大恩情,使得载沣即使想为哥哥光绪帝报仇,也是没法动手,更何况还有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光绪帝的发妻隆裕皇后可以牵制载沣,使得慈禧太后的身后之名自然是高枕无忧。
但是她只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却没有考虑风雨飘摇的王朝末世,起码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君主才可以稳住局势,结果是演变成皇权三分,是幼帝掌握明面上的皇权,摄政王和新任太后共同掌握实际皇权,权力不集中不说,摄政王和太后都是老实之辈,这样的组合自然压不住岌岌可危的局势,因此本就日暮西山的清朝于3年以后结束统治,慈禧太后煞费苦心的算计,最终是加速了王朝结束,落得了一场空。
光绪遗诏如同光绪帝惨淡的一生一般,也是一份处处有光绪帝,却处处不是光绪帝意思的遗诏,全然没有光绪帝之意,而是慈禧太后一人之意。
而且更可悲的是,同治帝虽然早逝,好歹是死后统治集团才选择的继承人,才以他的名义写的遗诏,而光绪帝的死亡早已被定好日期,是定在慈禧太后死之前,所以慈禧太后为了提前安排好,是连装都不想装了,明明光绪帝还活着,而且正值壮年,先是将载沣之子溥仪接入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说白了就是立储,然后封载沣为摄政王。
再是以光绪帝的名义下令要求各省将军督抚再度举荐良医,意思光绪帝病情已经很重,之前举荐的医生开的药方并没有什么效果,等于是提前让天下臣民做好皇帝会在壮年驾崩的心理准备,让天下臣民认为皇帝是正常病逝,至于遗诏肯定也是早就写好,或者是早就已经被慈禧太后借着皇帝病重的名义,召见相关大臣口述好大致意思,然后就等光绪帝归天就润色写成。
这份遗诏的开头就大有深意,开头就重点夸赞慈禧太后对于光绪帝的养育之恩,是说光绪帝“荷蒙皇太后帱育仁慈,恩勤教诲”,虽然这是事实,光绪帝也的确是被慈禧太后扶上皇位,并且4岁便是入宫被慈禧太后教导,但结合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怨,看似正常的话,实则是变相骂光绪帝是个逆子,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我对你恩情如此深,你竟然想杀我,简直没良心。
同时参考光绪帝前面几位皇帝的遗诏,一般是先感谢父亲培育自己的恩情,往往开头第一句是朕蒙皇考XXX皇帝隆恩这类意思,虽然光绪帝之前是同治帝,并且只是过继给没有见过面的四伯咸丰帝,还是由慈禧太后抚养长大,但理应第一句提及皇考咸丰帝,因为这是他宗法上的父亲,最多是提及咸丰帝之后,将感谢慈禧太后的抚育恩情之语加上,结果却没有提及咸丰帝,这说明慈禧太后是变相给自己升级成为皇帝待遇,是以皇考自居。
之后的内容也是中规中矩的皇帝自夸式内容,写到光绪帝是兢兢业业,是遇到天灾减免赋税,展现皇帝爱民如子的一面。
然后就是进一步在遗诏中解释光绪帝是正常病逝,以光绪帝名义说道“朕躬气血素弱”,反正潜台词就是皇帝是正常死亡,不是被人害死,天下人不要多想,不要叽叽歪歪。
最后这份遗诏除却传位溥仪这个核心内容之外,还抛下了一个巨大烟雾弹,那便是“豫备立宪”,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面对洋务运动等尝试的失败,清廷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唯一办法只能进行君主立宪制,但此举意味着统治集团要交出大部分实权,这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所以他们一直说会进行这样的改变,但是一直拖延时间,因此在光绪遗诏这样的重要文件中,依旧是口号喊的震天响,表示很是重视这件事,但依旧是拖延,表示现在在逐步筹备,九年以后再正式颁布开始,不过唯一对得上就是光绪帝的确想进行君主立宪,这点也算符合他的本意。
这也是之后清朝的一个重要灭亡原因,清朝的权力分配,在乾隆帝时期是集中满臣之手,到了嘉庆帝时期,因为嘉庆帝师傅朱珪是汉臣,并且是嘉庆帝亲政以后事实上的丞相,所以权力分配才稍有改变,汉臣占有比例有一定增加,但依旧是满臣占据要津,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汉臣曾国藩靠着湘军崛起,并且最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靠着这个不世之功,开始打破这一格局,汉臣势力崛起,到了晚清,以地方督抚大员这一关键职位来说,汉臣是占据了大部分。
但是清廷在喊着要预备君主立宪制,却墨墨迹迹几年以后,好不容易跨出关键一步,在1911年裁撤旧有内阁和军机处等机构,建成了新的权力中枢责任内阁,结果却是暗藏玄机,将之办成了皇族内阁或者说亲贵内阁,汉臣占有的比例反而大幅度减少,如此投机取巧的想要打破权力分配格局,自然引发了汉臣势力的极大不满,内部实际上进入巨大的动荡,人心已是不齐,因此等到地方上出现巨大变故时,一直抱残守缺坚决不改变,即使是改变也是暗藏小算盘的腐朽清廷自然是不堪一击,迅速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光绪帝本可以成为王朝末世的一抹光,奈何他心智不够,历练全无,时运不济,面对腐朽的时局,面对满目的黑暗,面对强势的慈禧太后,终究是如同一叶孤舟漂浮在黑暗之海上,摇摇欲坠34年之后,孤舟不明不白沉没,黑暗之海以为自己赢了,实则是断绝了最后的退路,因此3年之后黑暗之海也是崩塌。
那个令人唏嘘的时代,不论有多少空遗恨,不论有多少黑暗,终究是结束了。回顾那段复杂难定的历史时,会发现精明如慈禧太后,所谓的改变也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并没有真正的做出改变,本质还是迂腐,只有光绪帝这位青年想要做出真正的改变,虽然他有些愤青,虽然他能力平庸,虽然他结局凄惨,但是他努力过,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遗憾,没有那么多完美,更多的是拐角过后更窄的路,更多是想要做出真正改变的人如同飞蛾扑火,更多的是旧时代之后还是旧时代,旧时代一直重复了两千多年,才在最后的绝响之光绪帝死后3年被打破。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