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大四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游览北京动物园时,用随时携带的硫酸和火碱泼向园内饲养的熊,共造成3只黑熊、一只棕熊和一只马熊被烧伤,最严重的一只黑熊眼睛失明。
一个清华学子,竟然做出这样的事,一时间造成了轰动。但那个时代,互联网还不普及,虽然大家议论纷纷,但并没有掀起太大的社会舆论。被警方抓获后,刘海洋自述这么做的原因是“考验黑熊嗅觉是否灵敏”。
2003年5月3日,在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争议之后,刘海洋被北京西城区法院判决犯故意毁坏财物罪,但鉴于其一贯品学兼优,案发后有悔罪表现,决定免于刑事处罚。
虽然刘海洋的行为非常恶劣,但他的学业并没有受到影响,事发后学校对其做出了留校察看的处理结果。2年后他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毕业后成功留所,后来还前往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当年犯下的罪行并没有阻碍他事业发展,如今他已经是中科院的副研究员,并且担任多个项目的负责人,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
面对社会的质疑,中科院微电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他本人很善良,为人也不错,平时挺好的一个人”,并质疑“以一个正常人的常识判断,一个20年前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拿出来说呢?如果犯了错以后就不能找工作了?”
刘海洋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对他的处理和录用,并不存在所谓的黑幕,社科院在回应质疑时也称所有录用程序都是合规的。
这样一个有犯罪前科的清华学子,却有着不错的前程,尽管是个理想的结果,但放在如今的网络环境里,却遭到了网友激烈的反对。
就在不久之前,四川大学的一名女硕士张薇,因为在网络上无端诬陷大叔偷拍,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发后尽管对方选择接受女子道歉并和解,但网友仍然义愤难平。即便最终学校给予张薇留校察看和留党查看的处分,依然被舆论批的体无完肤。
更有不少企业因为张薇事件,公开表达因学校处理张薇事件不公,因此怀疑川大的治学态度,拒绝录用川大学生。
对比两个不同年代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时代发展了20年,但我们的社会更加缺乏宽容。如果刘海洋的事件发生在今天,清华大学如果仅仅是对其留校察看,估计受到的舆论影响比川大现在面临的场景要复杂得多。
从结果来看,刘海洋从犯错之后,在学业研究上积极进取,也获得了不少实际的成果,成为一个专家,无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一个清华人的价值。
不难发现,在如今的网络社会,因为信息传播更快,个人表达观点更方便,舆论的声音也更加嘈杂。尤其是网络上的道德审判,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力量。这种充满着道德洁癖的声音,往往裹挟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面对别人犯下的错,不必要一棍子打死。依法依规的处理,留给他们一条出路,让犯错者记住教训,并发挥该有的价值。
可以看到,在道德审判不放过每一个人的现在,道德底线却不断触底。充满戾气的网络环境并不能让社会更美好,一个宽容和开放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