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相声这门艺术已经过时呢?在2003年春晚舞台,大兵和奇志出演出的《白吃》让全国观众笑出了眼泪,这对默契的搭档焕发出传统相声的新生命力。
谁能想到,这个出身于湖南长沙普通家庭的大兵,从小就善于逗人笑,初中时模仿相声演员的表演,使得全班同学都开心地大笑。
在北京漂泊期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则去公园、茶馆练习相声。在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李嘉存,经过三次拜访,最终成功拜其为师。
陈寒柏更早在1991年便已展现出其相声实力,他在全国相声大赛中凭借作品《谁说了算》赢得了众人的赞誉。他在30多岁才初次接触相声,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他用实力证明了天赋和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然而,在北京,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正在悄然崛起。这个被人称作是"相声春晚终结者"的男人,用充满市井气息的段子,打开了相声与流行文化的新通道。
曹云金这样16岁就拜入德云社的年轻的人们,正是被这种新潮的相声形式吸引。
然而,在商业浪潮的影响下,相声界的江湖环境变得复杂,暗流涌动。当流量变现成为共识,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短视频平台专门进攻传统舞台,相声演员们的重心从磨练技艺变成了追逐热度。
从茶馆到电视,从春晚到综艺,相声人的转型之路异常艰难。一些人坚持传统,一些人随波逐流,还有一些人则是被欲望迷惑。
爆红后的大兵变得目中无人;陈寒柏为了谋求资源,接连拜了六位相声大师为师;曹云金在走红后却选择背叛了师门。
这些争议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在走红初期凭借其卓越的艺术天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他们最终却被名利的诱惑所俘获。
他们的经历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行业在商业化转型中的痛楚与沉浮。
这次的演员变动并非仅仅影响到几个演员本身,它更是这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在商业和艺术之间进行权衡,如何才能保留那份让观众感到会心一笑的真诚,也许才是相声表演者最应该深思的问题。
相声界的师徒恩怨中,侯宝林家族无疑是一个无法避开的悲剧。
2007年,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突然离世。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他的哥哥侯耀华干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他趁弟弟刚去世,就把弟弟家里的财物洗劫一空。
面对弟弟留下的两个女儿和未还清的外债,这个出身相声世家的“名门子弟”,居然以长子继承为由,强行霸占遗产。这一行为,不仅败坏了侯家的声誉,更是在相声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早在1987年,一位叫陈寒柏的年轻人,因为对相声的热衷,拜入了侯耀文的门下。他原本是一个30多岁在工厂干体力活的普通人,然而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他后来成功地获得了全国相声大赛的冠军,他的崛起堪称一段传奇。
让人费解的是,他后来又陆续拜了其他五位相声大师为师,这种“广撒网”的行为让圈内人士都看穿了他试图利用师门资源来扩充人脉的野心。
2001年,16岁的曹云金独自从天津前往北京。在拜入郭德纲门下之前,他曾跟随田立禾学习并表演过传统的链子阵相声。
当时的郭德纲已经小有名气,但对这个新徒弟并不待见,甚至采取了"差别对待"的教学方法 - 对何云伟悉心指导,而对曹云金则要求严格刻苦训练。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这种师徒关系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传艺授道"。拜师更像是一场利益交换的生意,徒弟需要借助师父的名气和资源,师父则需要徒弟帮助维护门面与创收。
这层关系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一直被尊崇的师徒情谊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相声界中,"拜师"已逐渐成为一个升值的IP。有些人不惜重金,有的人四处奔走拜师,还有像安娜金这样的人,以"师徒"的名义寻找发展的机会。
这根本就不是艺术传承,而是赤裸裸的资源置换!
从侯耀华对亲弟弟的背叛,到陈寒柏的多方下注,再到曹云金最后的反目成仇,这些故事向我们揭示出:在名利面前,师徒之间的情谊是如此的脆弱。
可笑的是,那些背弃师门、忘恩负义的人,最后都没能得到好的结果。比如,侯耀华声名扫地,陈寒柏陷入争议,曹云金更是从德云社的一哥沦为网友们的笑柄。
这可能就是行业对他们的最严厉的制裁。
在娱乐圈,有一句老话叫"上得山多必有虎",而这些曾经的相声演员,最终都折在了"名利"这两个字上。
2010年,德云社生日宴会上,曹云金公开宣布退出,本应和谐的宴会变得气氛凝重。这位郭德纲严格培养的弟子的离开,让整个德云社产生了地震般的震动。
曹云金的离开也让在场的每位宾客大为惊愕。
随后他创建了"听雨轩"自己独立门户,并在网络上与师父展开了一场"口水大战"。据德云社的其他弟子透露,曹云金的性格暴躁,他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2016年,郭德纲决定将其除名,而曹云金却陷入了婚内出轨的丑闻,最终以离婚收场。
大兵(名字)的故事更是教科书级的"成也萧何败萧何"。春晚后他红极一时,开始高傲自大,看不起别人。他不再满足于小场合的表演,甚至对他的恩师奇志也极不尊重。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他竟然公开拜其他演员为师,这无疑是奇志的一次沉重打击。2009年,他在节目中拿已故的黄家驹开玩笑,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回到老家后,仍然摆架子、要高价,最后连最后一批粉丝也气跑了,更是因为与警察发生争执,彻底跌入了事业低谷。
说到这其中最"会玩"的,自然就不得不提到侯耀华。他不仅抢走了弟弟的遗产,还玩起了"包养"女徒弟的把戏。要说他的一件"杰作",还得追溯到2017年,他在那时认识了安娜金。
这位声名显赫的老艺术家在2020年的访谈节目上,完全否认与安娜金之间的师徒关系,并嘲笑她只能勉强糊口。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甚至将假名牌当做礼物,哄骗年轻女孩和他谈起了"甜甜的恋爱"。
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渣男的范畴,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的人都无法容忍。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的,可问题在于:这些"麻烦"其实都是他们自己招来的。从背叛师门到包养女徒弟,从辱骂警察到售卖假货做代言,他们简直就是在打一场"如何快速毁掉自己"的策略战。
看着这些昔日的"名嘴"一个个从神坛跌落,让人深感在名利场上能抵挡住诱惑的人实在太少了。当掌声和金钱蜂拥而来时,保持初心着实是一件困难之事。
或许这正是每个想在娱乐圈闯荡的人都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可能就是:走红容易,守住名声却很难。更讽刺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是踩着"道德"这根线摔倒的。
相声是一门艺术,但当它和金钱挂上钩时,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陈寒柏这位"喜剧天才"可谓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大起大落,从荣获全国相声大赛冠军,到成为了保健品和美容仪器的代言人,这样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
他似乎并不关心产品的口碑如何,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行。专家们说得好:对于艺术家来说,接广告并不是问题,但关键在于广告的内容。
再说曹云金,2016年被郭德纲从德云社除名后,他的事业就经历了直线下滑。甚至试图在网络直播中寻找机会,但可惜结果是失败。
这位曾经的德云社一哥,婚姻破裂、人气下滑严重,如今更是难以找到翻身的机会。
要说惨,大兵可算一个,从央视春晚的顶级艺人,沦落到了地方小城市的小场子上表演,他的傲气却没见减少,价码还是那么高,态度依然那么倨傲,仿佛观众欠了他似的。
就这样,他最后连老家的街坊都不愿意给他捧场了。
现在的相声演员在“双轨制”上玩得很嗨,他们既在舞台上进行相声表演,同时也会在台下带货。
有说法称,艺人如果不接广告,难道喝西北风吗?这句话没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似乎都患上了"钱多多综合征",当赚钱变得容易时,他们开始胡来。有些人寻欢作乐,挥霍无度,甚至目中无人。
仔细想想也能够明白,在这个短视频充斥的时代下,观众的口味已然改变,相声演员想以此方式多赚些钱也并无过错。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既要会赚钱,又要守住艺术的尊严。否则,即使赚得盆满钵满,最终也会像这几位一样,沦为圈内的反面教材。
相声这门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从茶馆到综艺,从单口到群口。
记得大兵刚到北京时,艰难地在公园和茶馆里谋生,后来凭借春晚表演成为一个知名度不小的红人。然而他屡次因为态度不佳、不尊重自己的前辈与师傅而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知名度来的快去的也快。
再看看曹云金,16岁就拜入德云社,这本该是一段佳话。然而成名后,他就开始耍大牌,最终引发了师徒反目。这种事在过去的相声界是难以想象的,但现在却已屡见不鲜。
更别提像侯耀华这种"败类"了,他仗着自己是个老艺术家的身份,不仅抢走了弟弟的遗产,还玩起了包养女徒弟的把戏。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过于现实,没有流量就没有收入,没有话题就没有关注。因此,有人为了赚钱,冒着风险,使用争议性的话题来提高关注度。
另一方面,行业监管过于宽松。从业门槛低,违规成本小,使得许多人认为:即便失败了也可以转型。
相声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呢?
我认为,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守住底线。比如郭德纲,他虽然也存在争议,但至少在坚持创新,将传统相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现在的观众并不傻,谁是真心做艺术,谁是玩噱头,观众心里都明白。
所以啊,相声这门艺术想要活下去,关键还得看传承人愿不愿意真心付出。要么老老实实练功夫,要么干脆转行。
转啥呢转
论欺师灭祖,品行低劣,郭刚称第二没人敢做第一[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