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和各派军阀纷纷摒弃前嫌,并肩抵御外侮。
身在山西的阎锡山一改坚决反共的态度,下令解除对陕西的封锁,毛主席察觉到敌我态势的转变,决心统战阎锡山。
一个星期之后,毛主席派遣周小舟给阎锡山送去亲笔信,表达联合抗日的诚意,阎锡山复信给毛主席说:
“国事危急,只有全国同心才能度过难关,愿同您共赴国难。”
阎锡山的态度看似非常友好,实际是笑里藏刀,在与属下的过程中,阎锡山明确表示当前不宜与共产党公开翻脸。
纵观八年抗战,毛主席对阎锡山的态度始终是斗争中求团结,团结中求自主,于是才促成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可惜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晋绥军在临汾战役中落败,阎锡山对抗战的未来失去信心,开始散播各种谣言。
作为一名思想顽固的旧军阀,阎锡山的一贯作风就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凡遇挫折就要龟缩在山西寻求自保。
华北抗战形势不利,阎锡山第一时间恢复“反共主张”,挑起了晋南事变,又在效忠国民政府和投靠日本人中间反复横跳。
在与晋绥军中的旧军阀军官谈话时,阎锡山含沙射影地说:
“天要下雨了,我们要提前准备好雨伞,防止发生不测。”
毛主席得知阎锡山与日本高级军官频繁接触,担心全国抗日力量受损,决定摒弃前嫌,重新统战阎锡山,让其迷途知返。
1939年末-1940年初,毛主席先后派遣彭德怀、王若飞和王士英赶赴太原,作阎锡山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阻止阎锡山投靠日本人。
阎锡山能够在近代中国混乱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长期稳居“山西王”的宝座,与其善于审时度势,频繁跳水脱不开关系。
阎锡山本是清朝新军的军官,后来发动太原起义,投身革命党,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之际,阎锡山当上了北洋督军。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阎锡山又迅速通电全国,表示拥护国民革命军,随即发动山西起义,再度归顺国民政府。
国民党内部分裂以后,全国各地军阀纷纷反蒋,阎锡山联合冯玉祥与蒋介石打响了中原大战,最终被张学良调解。
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阎锡山再度易帜,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走到了一起,还响应国共两党的号召,参加了全面抗战。
与张学良相比,阎锡山更为“精明”,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却不去南京任职,既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对晋绥军的领导权。
然而,阎锡山却从未想过投靠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数次统战阎锡山,均被阎锡山拒绝,阎锡山对属下说:
“我一生多次改嫁,这一次不想再改嫁了,也不敢再改嫁了。”
太原战役时,徐向前向毛主席报告,称阎锡山有被统战的可能,毛主席立即开展了统战计划,可惜最后未能成功。
平津战役期间,毛主席让人前去与阎锡山和谈,阎锡山担心过去“犯错”太多,可能会遭受清算,就拒绝了和谈。
最终,阎锡山跟着蒋介石跑去了台湾,这位在近代中国纵横捭阖的“不倒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彻底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