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2022年中国GDP增速放缓至3.0%,消费品零售额也出现了大幅波动,整体快消品零售额同比增幅从2013年一季度的约10%跌落至2022年四季度的-5%左右。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持续攀升十年后遭遇波动,即便在2023年消费需求释放的背景下,也仅呈现出弱回暖态势。

这一背景下,广告领域出现了三大显著问题:
第一,流量满了,品牌弱了。 71%的CMO迫于业绩压力,倚重立竿见影的营销投入,导致品牌日渐式微。2023年全球百大品牌的价值缩水近20%。这一现象表明,单纯的流量驱动策略难以为品牌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内容碎了,认知浅了。 94%的CMO认为千人千面的数字化营销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但碎片化的内容却未能有效建立品牌认知。消费者平均能记忆的互联网广告仅有两个,反映出当前营销内容的浅尝辄止。
第三,触点多了,关注少了。 电视作为主要媒体的到达率下降了一半,媒介触点不断碎片化,同时人们的注意力时长缩短至8秒,这使得高效触达消费者变得愈发困难。

在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中,随着平台玩法层出不穷,流量成为了品牌营销的关键。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电商平台如淘宝、拼多多,以及社交媒体等,都为品牌提供了大量获取流量的机会。品牌可以通过大量的小红书种草、抖音短视频、主播带货等方式迅速积累曝光和销售,进而成为网红品牌。
这种流量打法看似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吸引大量关注和市场份额。它利用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使得品牌在短期内获得极大的成功。然而,仅靠流量打法所获得的成功往往是短期的,难以持续。

针对此问题,英国权威广告研究机构IPA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发布的“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学术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洞见。该文献追踪了80多个子品类中700多家品牌过去12年的营销内容和效果达成,发现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在促进销售业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短期效果:效果广告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升销量,但一旦停止投放,业绩就会回到原点,且未能实现累积效应。长期效应:品牌广告虽然在初期未及效果广告的销量水平,但会逐步积累品牌的基线值。在六个月时,品牌广告的效果即可追上效果广告;一年内品牌广告成功赶超效果广告;而在三年以上,品牌广告的销售驱动效果是效果广告的三倍。
IPA进一步提出,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黄金投放比例为6:4。该比例来源于观察到品牌效果六四开的公司,当年市场份额提升的公司数最多。IPA在后续的数据更新中,也验证了这一黄金比例的有效性,发现领先品牌如苹果、亚马逊和John Lewis等均在逐步加大品牌广告的投入。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全球领导品牌在全球数字化热潮中“反常识”回归。

— END —
如需广告行业专题研究报告,请关注收藏,并后台留言。
《2024数字广告行业态势》
《2024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
《互联网广告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中国数字营销发展报告》
《2024数字搜索广告市场数据分析》
《2024数字广告行业态势》
《2023年广告市场投放数据概览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