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内回荡着法槌的闷响,身着囚服的唐林在听到"十二年九个月"的刑期宣判时,眼睑不自觉地颤动。这位曾执掌司法权柄的正厅级干部,此刻正亲历着由自己参与构建的司法机器运转的最后一环。旁听席上,几位旁听的政法系统干部下意识调整坐姿,深色制服上的天平徽章在顶灯下泛着冷光。
来源:铜仁法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倒转至2013年寒冬,六盘水市某民营矿企的董事长张某攥着鼓胀的信封,在法院院长办公室外徘徊。门内传来的谈笑声让他松了口气——唐林正在接待某建筑公司老总。这种排队"汇报工作"的场景,在唐林历任的每个岗位都似曾相识。卷宗显示,单是在省高院任职期间,经其"协调"改判的民商事案件就涉及标的额超7亿元。
"这33万是大家的辛苦费。"2008年春节前的院务会议上,唐林将装着现金的牛皮纸袋推给班子成员时,语气就像在布置日常工作。正是这种将权力变现的常态化操作,让这位法学学士出身的法官逐渐模糊了法律底线。纪委通报中"私设小金库""违规从事营利活动"等表述,揭开了司法系统内部监管缺失的冰山一角。
2024年深秋的留置室里,褪去制服的唐林在忏悔书中写道:"看着讯问人员胸前的法徽,才惊觉自己早已配不上那柄天平。"这种迟来的觉悟,与他在任期间推行的"阳光司法"改革形成辛辣讽刺。知情人士透露,其主导的法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某科技公司通过围标手段获取标的,事后向特定账户转入"咨询费"达470万元。
案件审理过程中,公诉方出示的银行流水显示,唐林家族在贵阳观山湖区购置的别墅,购房款中竟有12笔来自不同企业的转账记录。更令人唏嘘的是,其子留学期间的账户曾单笔收到某涉黑案件当事人亲属汇入的50万"生活补助"。这些铁证让辩护律师当庭放弃了无罪辩护策略。
反腐专家指出,该案暴露的"靠案吃案"现象并非孤例。唐林在省高院分管执行工作期间,某房地产集团通过其干预,成功将2.3亿元执行款延期支付达17个月,期间该企业法人代表多次陪同唐林赴澳门考察"执行工作经验"。此类司法寻租行为,严重侵蚀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
宣判当日,法院门外聚集着曾遭不公判决的信访群众。来自黔东南州的杨姓当事人举着泛黄的判决书说:"早该把这些知法犯法的蛀虫清理干净!"这种民间积怨,恰是中央持续深化政法队伍整顿的现实注脚。值得关注的是,该案审判长曾在唐林分管部门工作,但全程采用异地管辖、全程留痕等制度设计,确保了审判程序公正。
随着警车驶离法院,唐林案引发的震荡仍在持续。省委巡视组近期入驻省高院开展"回头看",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插手案件登记制度落实情况。这场司法系统的自我净化运动,正以个案为突破口,试图重构被扭曲的权责天平。而在高墙之内,曾经的唐副院长将用四千六百多个日夜,重新学习《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