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集合了天坑、地缝、草原、峡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种自然景观。形成在120万年前、长度近3公里的溶洞芙蓉洞,3座平均高度超过300米的天然石拱桥天生三桥,深度近300米的天坑……这些喀斯特地貌古老而罕见,使武隆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喀斯特地貌吸引外宾游客纷至沓来,5月21日至22日,来自“一带一路”22个国家的嘉宾们走进重庆武隆,实地考察了天生三桥、芙蓉洞、天池苗寨等景点,探索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神奇奥秘。
5月21日下午,嘉宾们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寨逐一体验当地民俗文化项目,感受苗乡特色魅力。天池苗寨不仅用苗寨迎宾鼓、拦门酒、唢呐吹奏等苗寨“原始生态”苗家文化欢迎外宾,来自22个国家的外宾们体验苗医苗药、苗家古式榨油坊、酿酒坊、面粉坊、苗药坊等民俗文化。
后坪乡位于武隆东北部,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仙境般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在后坪木器非遗工坊,只见非遗传承人在“车床”上用各种刀具进行切、削、刻等操作,木料飞速旋转,光滑美观的木器初见雏形,吸引了外国嘉宾驻足观看。他们跃跃欲试,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纷纷体验了木器的制作过程。
苗族群众十分喜爱唱山歌,在这里随处可听到一首首古朴悦耳的山歌,响彻在岭坡沟壑和苗山寨,它们似一曲曲原始的天籁之音。看着苗家阿哥阿妹一问一答的对歌式演唱,外国嘉宾也试着学了起来。
在武隆芙蓉洞景区,来自22个国家的50余名岩溶学界专家学者,被形态多样的沉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仔细观看洞内各类岩溶沉积物,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在武隆天生三桥景区,专家学者们一边欣赏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一边交流岩溶学领域的专业问题。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生三桥景区风景如画,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和绿意盎然的山林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折服了远道而来的外宾。
2007年,包括重庆武隆喀斯特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喀斯特成为中国第六处、重庆市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一个位于渝东南偏远山区的小城,登上了世界舞台。
擦亮用好“世遗”金名片,武隆运用一切力量努力传承好、保护好这一自然瑰宝。为深入研究武隆喀斯特地质地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武隆成立了岩溶研究基地,针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保护。
“我要为武隆点赞!”此次“一带一路”22个国家的嘉宾们,在考察完武隆的绝美景色后,被武隆的喀斯特美景所折服,纷纷盛赞武隆自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