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各种习俗都是环环相扣,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明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一,也是请女婿吃饭的日子,被称为“子婿日”。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啥习俗?明日请子婿,要“二请三不做”,分别指的是什么?
子婿日的来历
在农耕社会,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靠种地,以前的种地完全是靠天吃饭,就算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稍有灾荒,人们就吃不上饭了。于是“年年有余”就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既然是愿望,也就意味着年年无余,总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所以上天和大地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王爷决定着雨水的多少。因此古代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龙的化身,掌管着四季的风调雨顺,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古人对天地和龙王是非常崇拜的。
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九天十地之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祭拜,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之后,这些食物并不会减少,还是家人食用。到了正月十一这一天,祭拜过的食物依然吃不完,也就快要坏掉了,此时就想起了出嫁的女儿和女婿。
于是就找个借口请女婿吃饭,也就是请女儿和女婿回家打扫剩菜剩饭,以免坏掉而浪费。所以正月十一就是老丈人请女婿吃饭的日子,被称为“子婿日”。虽然是吃剩菜剩饭,但是长辈请晚辈,女婿也是很乐意去的。
当然“子婿日”和正月初二的“归宁”是不一样的,由于以前的女子在出嫁之后,就完全属于男方家的人了,也就是外人,连曾经的姓氏都会改变,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在过年期间,出嫁的女儿是不能轻易回娘家的。
女子“归宁”需要在特定的日子里,由娘家的兄弟来接,也就是娘家的男子前来请女儿回家做客,被称为“归宁”。如果没有人来叫,那就不能回去,而“归宁”之日回娘家不能空手,要带着礼品,正如歌词中所描述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后还背着个胖娃娃。
比如唐僧的母亲殷温娇被刘洪霸占之后,十八年都没有回娘家,并非她不想家,而是娘家没有人来叫她,自己又不能私自回去,一等就是十八年。由此也可以看出,以前的女子地位之低下,不仅要遵守“三从四德”,甚至还容易被休掉。
所以正月初二的归宁,是女儿带着礼品回娘家看望母亲。而正月十一的子婿日,是老丈人请女婿吃饭,所吃之食物为祭拜天地所剩下的食物,因此没有祭拜天地,也就没有子婿日,算是女婿沾了老天爷的光。
明日要“二请三不做”,指的是什么?
明日是正月十一,首先请女婿吃饭,当然现在的子婿日肯定不会吃剩菜剩饭。这个节日也体现着女人的地位低下,于是女人们也在这一天为自己寻找一个保护神,所以正月十一也是太均娘娘诞辰,还是“请紫姑”的日子,其实这两个的意义都一样。
所谓“紫姑”也就是厕神,说是大户人家的小妾,也有说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也就是被吕后放在厕所中的那位,总之是死在厕所中,才被封为了厕神。紫姑代表着封建社会深受压迫的妇女形象,于是厕神也就成了弱势妇女的保护神。
所以“请紫姑”的习俗是由女人来完成的,每到这一天,妇女们会抬着一个小女人的造型,边走边敲鼓,围着水井和厕所绕一圈,口中喊着:子青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意思就是紫姑的丈夫和大夫人都不在,可以不用害怕,安心出来了。
之后将紫姑造型放在家中进行祭拜,并祈问新年是否顺利。而太均娘娘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位,掌管送生、护产、保婴、佑童等,也就是妇女和小孩的保护神,所以有些地方的孩子在百日,周岁和十六岁时,都要祭拜太均娘娘,希望得到庇护。
无论是紫姑,还是太均娘娘,都是庇护妇女的,所以正月十一这一天算是女子的节日之一。明日请子婿,是娘家希望女儿生活幸福,而请紫姑,也是希望紫姑可以庇护被压迫的女子。
所以正月十一是庇护弱女子的节日,老丈人请女婿吃饭,妇女请紫姑,祭拜太均娘娘,其意义都差不多。所以明日不与妻子争吵,也就是不欺负女子,不打碎器物,特别是镜子,就算再有过不去的事,也不能去离婚,要家庭和睦。
因此明日要二请三不做,分别为:请子婿,请紫姑,不争吵,不离婚,不打破镜子,也就是不要去欺负弱女子,不要破坏婚姻,能忍则忍,以和睦为主。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也就万事不兴了。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一这一天吃“烙合子”,并且将榕树叶插于门楣上,寓意和和美美,相互包容。有些地方则将榆柳枝插在门上,都是一种美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