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书台:烽火年代铮铮报国志,红色岁月传奇儿女情

第一现场 2021-11-12 17:30:34
人物名片

赖书台,1948年加入闽粤赣边纵队,参加过解放战争;解放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军126师378团2营5连一名战士;1951年奔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3年抗美援朝的战争历程,对国家解放和保卫边疆作出过重大贡献。

语录

什么是共产党员?一句话,事事带头!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年近九旬的赖书台一生随部队辗转祖国大江南北,亦曾远赴朝鲜,

参加抗美援朝。退休后的他,一直居住在龙城街道爱联社区,眼见着高楼拔地而起,眼见着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似乎与他年轻时的岁月遥相呼应,这是老一辈用热血与坚守,换来了今天的日新与月异、和平与繁荣。

迫不及待参军 扛枪解放家乡

赖书台是广东大埔县富岭村人,从小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和乡亲们一起热情拥护共产党。1948年的春节还没过完,虚岁刚17岁的赖书台就迫不及待地参军了。共产党员刘永生带领的粤东支队就驻扎在赖书台的家乡,赖书台从小看他们赶走日本侵略者,带领群众反抗压迫,早就想跟着他们一起去战斗。

“土地战争革命时期,我们大埔和赣南、闽西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共产党的队伍一直在我家乡活动,那时候,虽然一些城镇掌握在国民党手里,但那里的老百姓都支持共产党。”赖书台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48年春节到年底,梅州、潮汕和闽西、闽南的各个支队主动出击,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军事“清剿”,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激发了赖书台和战友们的斗志。广东、福建毗邻地带的游击区不断扩大,游击队的力量不断壮大。赖书台参军时,闽粤边区武装力量只有2000多人;到了年底,发展到8000多人,还有2万多名民兵。光是赖书台所在的富岭村,就有四五十人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1948年6月,闽粤赣边区纵队正式成立,赖书台成为十三团的一名战士,参加了富岭阻击战、解放高陂镇、解放大埔县等一系列战斗,其中,富岭阻击战就发生在他的家门前。

1949年3月19日,驻高陂镇的国民党反动派纠集800多兵力袭击富岭村。当时的富岭村作为革命根据地,驻扎着边区党委、韩江地委、电台、报社、干校等首脑机关,情况十分危急。察觉敌人的动向后,闽粤赣边区纵队十三团与边区党委警卫连、富岭村民兵分头行动,赖书台和十三团的战友占据了村头山坡高地,负责掩护,边区党委警卫连、富岭村民兵负责转移机关和群众。

十三团面临的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八二迫击炮、六零炮、掷弹筒、枪榴弹、轻重机枪……这些杀伤力大的武器毫不留情地向十三团袭来,赖书台和战友们却只能拿着短枪、步枪应战。他们坚守了整整8个钟头,在机关和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后,才有秩序地边打边撤。

“我们不怕!机关没有撤走,群众没有撤完,我们肯定不能撤。”时隔70年,赖书台讲起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语气仍是不变的坚定。这次战斗中,赖书台有7名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两个月后,十三团强攻大埔县城。国民党军队离心离德,战斗前夕就有士兵起义投诚,被十三团接收。战斗中,赖书台和几名战友冒死占领县城南门制高点,先是发动政治攻势,向敌人据守的炮楼喊话,随后用重机枪猛烈射击,逼对方投降。5月14日10时,炮楼里的敌人挂出一件象征白旗的白布衣裳,大埔县城正式解放。

冰封朝鲜战场 燃起入党之志

1950年10月,赖书台仍沉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悦中,忽闻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跨过鸭绿江,用实际行动支援朝鲜人民。赖书台决定加入正义之师,1951年初,与刚出生的长子和还没出月子的妻子道别后,他踏上了赴朝之路。

此前,赖书台从未离开过广东,他料想这段北上之旅会很艰难,但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从高陂镇出发,步行半个月到达广州;报到后,没有休息就坐上了开往辽宁省辽阳市的火车。士兵们乘坐的是原本用来运煤的货车厢,没有座位,只在地上铺了一层草席。一节车厢装一个排的士兵,几十人满满当当地挤坐在草席上。车厢没有窗,大家凭板缝中透进来的光影猜测日夜交替。赖书台数着手指,那一趟火车行驶了四天,因为上车前每个士兵领了十个馒头,排长嘱咐大家每人每餐吃一个,大家都把十个馒头吃完了,火车又开了一天才到。

赖书台所在部队在辽阳作了短暂停留和整顿,其间学习了朝鲜的战况、风俗和那里的气候。听说朝鲜会下雪,赖书台等南方兵都很忐忑。然而直到冬季真正来临,他们才体会到什么叫极寒天气。

“不仅下雪了,竟然结冰!朝鲜的土地都结冰了!”时至今日,谈起朝鲜的寒冷,赖书台仍心有余悸。风雪中,战士们冻得发抖,时时能够听到战友上下排牙齿相碰咯咯作响。部队经过的雪地,雪层被踩成了厚厚的冰层,再怎么留神也免不了摔跤,结结实实摔在冰面上的滋味儿令人终生难忘。可是停下来情况更糟,有的士兵甚至活活被冻死了。

在最严酷的条件下,仍有光与热支撑战士们前行。对于赖书台来说,班长李永芳就是发光发热的榜样。“班长用行动告诉我,什么叫党员榜样,什么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赖书台的印象中,无论是在前线冲锋,还是在后方搬运物资、干重体力活,部队里只要有任务,李永芳都冲在最前头。因为他以身作则,班里的士兵们都以他为榜样,不仅行动中紧跟他的步伐,心里也实实在在地佩服他。就是在那时候,赖书台萌生了入党的念头。

李永芳得知赖书台想要入党,就告诉他:“什么是共产党员?一句话,事事带头!为什么带头?因为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党员从不考虑苦不苦,只考虑怎么完成任务。”

在一次战斗中,李永芳不幸以身殉国,赖书台在沉痛之余,深知告慰英灵的最好方法就是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因此,赖书台入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追随着党员的脚步,他先后当上了班长、排长、连队指导员,最终于1954年光荣入党。

长达十年驻守 深爱第二故乡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同年底,赖书台回到中国,随解放军第四十二军驻守深圳(时称宝安县)边防。

赖书台驻守深圳边防时,双方岗哨很近,英国驻军常常挑衅,双方摩擦不断。解放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坚决不先动手,对方动手坚决反击。赖书台初到边防时,把枪杆当棍子用,跟对方动过几次手。随着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两国的关系发展向好,双方的摩擦也逐渐减少。

“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不被欺侮。”赖书台感叹道,那时,战士们心中都憋着一口气,渴望有朝一日能看到香港回归,两地同胞共御外侮。

那十年,赖书台先后在桥头、沙井、西乡、大鹏、布吉等地驻守。除了保卫边疆,赖书台和战友们也担负着保卫群众的重任。当时,城镇对抗台风灾害的设施不齐全,台风、内涝常常给群众带来重大损失。赖书台和战友们多次参与救灾工作,背着老人、孩子转移,抢救重要设备文件……经过迫不及待地参军,保护本地百姓对于赖书台来说,不仅仅是任务,更是保护自己的乡亲。因为,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随后,赖书台转业回到大埔工作。

机缘巧合,赖书台成为最早一批见证深圳巨变的人。就拿布吉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守当地时,布吉还是一片荒山;到80年代,他再回到布吉时,屋前屋后都是大工地;到了90年代末,布吉密布工厂与居民楼。赖书台清楚地记得,1984年,布吉到深圳“关内”只有一班公共汽车,但随着特区快速发展,尤其是1993年宝安县撤县分区后,布吉成为深圳的交通要地,每天往来车辆十分密集。

赖书台的二儿子赖忠桢原本在宝安县政府工作,1993年龙岗区成立时,儿子被分到龙岗区。赖书台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高兴,总是说:“这是党和上级的重要决策,能够参与龙岗区建设是每一个深圳人的骄傲。”赖忠桢带着父亲的嘱托投身龙岗建设,每天回到家都把龙岗发生的好事、大事跟父亲说。

“老人家就盼着龙岗发展,喜欢看国家繁荣富强。”赖忠桢至今还记得龙岗中心城破土动工时父亲脸上激动的神采。“我爸早就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出生在大埔,也曾转业到大埔工作20年,但退休后还是决定回到深圳,他很热爱这个地方。”

在赖书台的心中,始终没有放下对香港的牵挂。苍天不负赤子心,他终于盼来了这一天!“香港回归前夕,深圳沸腾了。”据赖书台回忆,当时驻港部队乘坐军用卡车和大巴车准备进驻香港,车队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沿街都是欢送驻港部队的市民,他们打着条幅,挥舞着鲜花,到处洋溢着爱国的豪情。1997年7月1日0点整,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在口岸待命的驻港部队正式开拔,那一刻,赖书台激动得浑身颤抖,眼中含着热泪。

回忆当时,赖书台语重心长地说:“每一个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被列强欺侮的人都深深知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团结,才能挺直脊梁做人,创造幸福生活。”

六年音讯全无,夫妻双双入党

赖书台年少时父母早亡,生活穷苦,他没上过学,因而并不识字。在那个年代与赖书台遭遇近似的人并不少。据他回忆,1956年他所在连队的连长和指导员都不大识字,可见这在当时稀松平常。为此,部队举办了文化速成班,安排党员干部去学习,仅用三个月,赖书台就学会了看文件、写信。“当时我们以党性保证去学习,真的是全心投入进去,日夜不敢耽搁!”

赖书台写的第一封信便是家书。当时,他与妻子陈包粟已经长达6年没有联系。陈包粟收到这封信,才知道赖书台还活着。

“我入党了。”赖书台在信中欣喜地说。

“我也入党了。”陈包粟的回信让赖书台又惊讶又骄傲。

从后来断断续续的通信里,赖书台才知道,他走后,陈包粟不仅一人担起了养育儿子的重任,还热心帮助乡邻。村里人有什么矛盾,陈包粟都主动出面调解。大家觉得她为人公允,办事利落,每每有了纠纷干脆双双找到陈包粟家里来让她“评理”。有时候,一大清早就有“官司”找上门来,有时找她拿主意的人甚至排起了队。因为深受群众拥戴,陈包粟当上了公社党委委员、大队妇女主任,并于1956年光荣入党。

自1956年恢复通信起,这对党员夫妻又经历了长达7年的分居,直到1963年赖书台转业到大埔,两人团聚的日子才多了一些,但也是一个在县城、一个在乡下。陈包粟偶尔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如何拖着生产未愈的身子下田劳作,如何背着襁褓中的儿子上山砍柴,但她更多的是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和变革,多思甜而少忆苦。她说:“我们那一代,人人都有困难,但比起旧社会,人人都有希望。”

多年鸿雁传书,赖书台和陈包粟谈得最多的是党员职责,“不为个人利益妨碍行动,要为集体利益争取胜利”是这对党员夫妻的共识。如今谈起党员职责,赖书台还激动地握紧拳头,频频挥舞,他说:“党性的锻炼正是当今社会应当加强的工作,要教导新一辈党员始终坚持党的方针,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与荣耀,勇当先锋,坚持为人民服务!”

0 阅读:3
第一现场

第一现场

新鲜时尚大小事 街坊邻里笑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