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头几天,军衔评定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忙活,总算是把共和国元帅的评选给搞定了,接着就把选出来的名单交给了国务院。
这个名单里头,总共有11个人被封为了元帅,除了后来大家熟知的十位元帅,还多了一个邓小平。但没过多久,这个名单又有变动了。
在借鉴苏联做法来进行授衔时,军衔实施的小组也打算给毛主席一个大元帅的军衔,但这一下子又引起了不少新的议论。
毛主席果断拒绝了授予的大元帅军衔,他说,要是戴上了这个军衔,就没法再跟老百姓打成一片了。接着,他还问刘少奇和邓小平想不想要军衔,邓小平听后,乐呵呵地回应道:
“算了,我早就离开军队了,军衔啥的,早就没必要了。”
讨论过后,中央决定在评定军衔的标准里加上一条新规矩:凡是调到地方去工作的将领,就不再参加正式的授衔了,不过呢,他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个预备的军衔。
根据这个规定,邓小平和陈毅本来都拿不到元帅的头衔,因为他们在1954年都已经被提拔为国务院的副总理,不再是管军队的干部了。
在元帅名单上,突然少了两位将军的名字。这时,刘少奇站出来说,应该给粟裕一个元帅的头衔。为啥选他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很关键的理由。
粟裕和陈毅两人有着相仿的革命路程,他们都能代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第三野战军。而且那时候,粟裕正好是解放军的总参谋长。
另外,刘少奇非常看重粟裕。早在打仗那会儿,刘少奇在新四军里就跟粟裕有过交集,他对粟裕的指挥能力特别赞赏。
陈毅错失评定军衔的机会后,刘少奇心里琢磨着,想尽力帮粟裕争取到大元帅的头衔,可惜这个打算被周总理直接给挡了回来,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周总理还是铁了心要把元帅的头衔给陈毅,他拿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来举例,讲明了为啥要给陈毅这个元帅称号:
给陈毅同志挂上元帅的头衔,对他当前以及以后的工作都没有啥不好的影响,就像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那样,他平时也不一定要穿军装。
周总理帮陈毅讲话,不是因为他有啥个人想法,而是里头有更深的意思。在周总理心里,陈毅比起粟裕,更有那个当元帅的资格,也更是需要这个军衔的人。
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那会儿,陈毅一直是南方红军,也就是新四军的头儿,而粟裕呢,那会儿他还只是队伍里的一个高级指挥官。
1934年那会儿,中央红军撤出苏区以后,陈毅站了出来,他把剩下的红军队伍整合起来,带着他们在南方八个省份建起了根据地,还搞起了游击战。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陈毅还是三野的头儿,粟裕呢,就专门负责带兵打仗的事儿,他没法真把陈毅的位置给顶了。
重点在于,陈毅在地位和威望上都超过了粟裕,这不仅得到了解放军将领的普遍承认,就连党外人士也十分认同,这都是因为陈毅独特的个人魅力所致。
要从两个人里挑一个,来当南方游击队、新四军还有三野的代表,那陈毅绝对比粟裕更合适。因为啊,看一个人能不能当元帅,不光是看打仗打得好不好。
再者,陈毅在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里担当着外交重任,被授予元帅的头衔,这对他往后开展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周总理已经阐述得很清楚。
陈毅是我们党内很有名的搞统一战线工作的人,他需要戴上元帅的帽子,好继续干这行。但对粟裕来说,元帅的头衔也就只是个光环,没啥别的用。
尽管上头有打算给粟裕授予元帅的头衔,但粟裕这个人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自己就主动把元帅军衔给推掉了。这样一来,就有了粟裕三次拒绝当元帅的好事迹。
因为这些种种因素,周总理特别提出要给陈毅授予元帅军衔,结果证明,周总理的想法非常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