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芋史话
作者:刘殿才
冬令时节,街头寒风砭骨,从路旁热气凫凫的烤山芋摊上买一只烫手烫口、金黄糯甜的烤山芋吃,实在是一种享受。

红芋,又叫甘薯、白薯、地瓜、红苕、番薯、金薯等。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除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之外,还有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它食用方便,烤只是其一种。其实它烧、煨、溜、煎、炸无所不可。它是我国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山芋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原本是热带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记载海南岛、云南等地早在三国以前就开始种植。在东汉陈祈的《畅异物志》、魏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后晋刘峋的《旧唐书》,乃至清乾隆年间,湖南巡检陆耀所著《甘薯录》上,都有关于红芋的记载。

唐宋时,红芋种植面积有了扩大,吃它的人也多了起来。据唐代著名学者欧阳询编写的《艺文类聚》载:"甘薯似芋,剥去皮,肌肉白。南方以当米谷,宾客亦设之,出交北。"苏东坡被谪海南昌化时,也与当地种植的红芋打过交道,一饱口福。他在作品中曾发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惨羹,色香味奇绝"的感叹。

明朝,一种产于美洲中部的优良薯类品种传入我国,促进了红芋的大面积种植。据徐光启、何乔远的《农政全书》中《甘薯疏序》、《香薯颂》和陈氏子孙所 著《金薯传习录》等史书介绍,明万历21年最(公元1593年),福建长乐县有一位叫陈振龙的人到菲律宾(当时称吕宋)经商,发现当地种植的一种块状薯类作物,同我国种植的红芋差不多,但长势比国内的好,结块大,产量高,于是便买了几尺薯苗,躲过"海关"检查,将种苗带回,种植在福州沙帽池获得成功。

当时,福建、广东一带常遭台风袭击,连年饥荒,民不聊生。陈振龙之子陈经纶便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他家引种的红芋的好处,金学曾遂下令在各县推广种植。这种红芋适应性强,种植容易,经济价值高,使人们度过了灾荒。因此,由于陈振龙引进的薯类比我国原种植薯类有较突出的优点,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很快代替了我国原种植的红薯品种。迅速从福建传播开来,从17世纪至18世纪的100多年间,南至广东、广西,北抵辽宁,东至沿海,西达陕西一带,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所以,广大农村素有"一年红芋半年粮"的赞誉。

农村实行第一 步改革以来,不少地方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了,眼界打开了,红芋已成为一种经济作物,人们自己吃得少,作家畜饲料的多,有条件的地方还用红芋制作淀粉,进而制作草酸。制草酸的经济效益极好,国际市场行情看俏。

我国红芋的种植面 积达1亿多亩,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产量 的80%以 上。1980年秋季,我国河北临城县东柏畅村在贫瘠的丘陵河土壤上,采用坑田种植方法种植红芋,获亩产鲜芋4000多公斤,结芋丰 最多的一株达20公斤,最重的一块红芋达13公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