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挥向药品,对药店冲击有多大?

凌青谈健康 2025-04-15 02:22:46
“关税大棒”挥向药品,对药店冲击有多大?

原创 江南 中国药店

近日,美国宣布将很快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的消息引发全球医药行业震动。

尽管最初美国的关税政策对药品给予了豁免,但仅仅一天左右,美国政府便宣布将药品纳入关税加征范围。

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9日发布公告,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药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均无豁免)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至84%。4月11日再提升至125%

也就是说,原本我国对美国进口的高端医疗器械设备、诊断仪器、创新药等关税由原来的4.5~8% 不等,都已经提升至125%。

当下的情况是,中美双方若均对进口药品实施了高额关税,后果可能通过供应链传导、价格波动和产业政策调整,对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格局重塑:

进口药价格波动与国产药替代加速

1. 高端进口药价格承压,消费分层加剧

依赖美国专利药的患者群体将会首先受到冲击,因为,我国药店销售的抗癌药、罕见病药等高价专利药中,约30%依赖美国进口。

关税加征可能导致终端价格上涨,部分患者可能转向国产仿制药或医保目录内替代品。例如,辉瑞的靶向药若提价,可能促使药店增加对国产创新药的库存。

此外,药品消费分层现象将会凸显,高收入群体对进口药价格敏感度较低,而中低收入患者可能被迫选择国产替代品,进一步强化“高端进口药+平价国产药”的市场分层。

2. 原料药内销倒逼国产仿制药放量

中国占全球原料药出口份额的20%,美国加税可能使原本用于出口的原料药转向国内。以阿莫西林为例,国内原料药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仿制药成本下降,推动药店采购价降低,刺激基层市场需求。

后续,医保局也可能加速将国产仿制药纳入集采目录,取代原研药成为药店主力品种。

价格传导效应:

从供应链到零售终端的连锁反应

一. 药店利润空间面临双向挤压

进口药毛利率下滑:若药店无法将关税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进口药毛利率可能从30%降至20%以下。以DTP药房(专业药房)为例,其高值药品销售占比达60%,利润压力尤为明显。

国产药价格竞争白热化:原料药降价叠加集采扩围,仿制药终端价可能下降5%~15%,药店需通过扩大销量弥补利润损失。

二. 跨境电商与线下渠道的博弈

跨境购药成本上升:通过电商平台代购的美国保健品、OTC药品(如维生素D、儿童退烧药)价格可能上涨,部分消费者可能会随之转向国内连锁药店的自主品牌。

处方外流红利受限:原本通过跨境电商流入的海外创新药(如GLP-1减肥药)若因关税涨价,可能促使药店加强与本土药企合作,推动国产替代产品上市。

政策与产业协同:

国产供应链的“危”与“机”

一. 政策端加速“自主可控”布局

原料药战略储备制度或出台:参考欧洲《关键药物法案》,中国可能建立抗生素、抗肿瘤药原料药的国家储备,确保供应链安全。

创新药“绿色通道”扩容:药监局可能简化国产创新药审批流程,推动PD-1抑制剂、CAR-T疗法等产品加速上市,填补进口药需求缺口。

二. 零售终端与药企深度绑定

头部连锁药店或与药企签订独家代理协议,通过包销协议锁定低价货源。

当然,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药店仍需加快转型,比如建立“药品+健康管理”中心,通过慢病筛查、中医理疗等服务提升客单价,对冲药品毛利下降等。

最终,国内的药品零售渠道需从被动防御向主动破局转变,无论是采取差异化竞争,还是抱团取暖,降低进口药采购成本,抑或是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精准营销,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占据先机。

在这个过程中,药品零售市场将进一步整合,优胜劣汰。

美国加征药品关税看似一场贸易博弈,实则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

对零售市场而言,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国产替代深化、服务模式创新、全球化能力提升将成为行业穿越周期。

‍。

0 阅读:0
凌青谈健康

凌青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