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很早以前说过,出版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做,但要想做好(市场认同的真实的好)则很难,需要天赋、努力、悟性等条件才能达成较高的水平。时过多年,这些条件现在则可归纳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同样都在做选题,为什么有的人的选题策划的就契合市场,卖得好?同样在做出版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就名利双收,有的企业苟延残喘都很难?这背后不是学历、不是师从、不是背景资源(只看市场因素),而是认识与逻辑。同样都在每日劳作,每月焦虑,每年忐忑,但有的人能在大环境不好的逆势下成长、赚钱,而有的人在拥有很好平台和丰富资源的情况下,也每况愈下。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高度,逻辑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决策能力。如果从业者的认知水平比大众都低,那你凭什么做出大众需要的图书?
以体育运动会为例,可以看到一些出版行业的认知与逻辑能力。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奥运等大型运动会,每次都会吸引数十亿计人的视线,成为热点。每次举办都会有相关图书出版,但除了行政采购的图书以外,真正市场销售好的图书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为什么?为什么每届运动会都没有卖得好的书,还每届都会有不少同类图书品种推出?这不就是对这一事物的认知能力吗?一些人可以明白为什么市场不接受相关图书的原因;一些人发现可这个现象不过没有想原因,但会有所回避;还有一些人则是看不到这种市场的内因,而会觉得自己的尝试会打破惯例,成为亮点。这就是认知的不同。
我们可以稍作分析,首先这类图书的受众是谁?相关体育的爱好者对吗?在举办运动会的时候,他们会去看比赛、转播。尤其是在其他时区举办的运动会,因为时差,比赛都是在我们的深夜进行。相关读者都在看比赛甚至是熬夜看比赛,他们会有精力、时间去看书嘛?其次,资深的爱好者,也许知道的信息、知识比书本内容都多,一般的爱好者只是看个热闹、新鲜,也许并不想探究过多的信息。那你的图书卖点是什么?再说,届时还有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网络更是可以随时搜索相关信息、知识点,那这类书更没有需求的空间。再次,每次运动会最多月余,时间短促,你相关图书的热点也就在此短短区间。运动会之前与过后这类图书都难以被重点关注。会后热点消散,这类图书也只能进入特价渠道处理。最次,很多图书都是彩印、精装(运动员传记、体育项目教学),价格相比其他图书不便宜。本来就不是刚需,再没有价格优势,更不会吸引读者。当然这些理由是在我个人的认知与逻辑能力下想到的问题,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问题,这就是认识与逻辑的能力水平决定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与操作。
这次冬奥也看到了几本新出的相关选题图书,不过细节没看(半点不关心)。如果是专业出版社,出这类的还算可以,最起码凑数。如果是大众出版社出相关产品,感觉还是大概率会折。理由同上段,再说冰雪运动大部分都是烧钱的贵族运动,有多少老百姓玩得起?群众基础不在,受众很少,剩下的受众很多还是专业、职业人群,比你都懂,那你的书卖给谁?每次运动会都会有这种高成本低产出产品,咱们行业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在同一个坑里不断跌倒,为什么?这不就是认知不足,逻辑不清嘛?
我们所处的世界,随时都有热点,做图书要不要追热点?你追不上。等你想到,书出来,热点基本都被人遗忘了。社会发展加快,人心、社会、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你怎么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或者你怎么去探知纷乱表象下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曾经的心灵鸡汤、励志图书热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曾经的类型小说热的背后价值取向是什么?曾经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都难以有效认知和分析,那我们怎么可能有能力对未来的市场需求进行预判?你对市场都没预判,那你做产品选题不就全靠想当然和蒙嘛?这样的操作可能做出多大成绩?除非你是气运加身,狗屎运不断,要不大概率是庸碌无为,混吃等死之辈。
最近二十来年,科技、社会,大众的价值、审美、需求都发生了巨变。随着这些变化,对出版行业产生了许多颠覆性的冲击,但我们能看到多少?认知多少?理解多少?更不要说去做多少应对和对未来的正确规划了。如果连昨天都看不明白,对未来谈何规划?做人、做事、做企业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做各种计划、规划,你的计划、规划要依托外部变化进行设计,并时时调整。当互联网普及的时候,有几个从业者看到了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有谁可以想到电子阅读对纸质阅读的改变?有人意识到移动网络对互联网的升级嘛?我们能否预判并进行布局?做到的企业活了、火了,从业者发了。做不到的企业死了、衰败,很多从业者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移动飞信、网易泡泡、MSN等这些工具大家是否还能记起?不是紧跟时代、紧跟潮流就可以不被丢下、淘汰。这些通讯工具,都曾紧跟当时的潮流,甚至还短暂、局部引领过潮流,但最后都被淘汰掉,被人们遗忘掉。因为什么?因为他们跟上了时代,但却没有对未来进行正确的预判。或没有看到未来,或预判错了方向,随后就自然而然被淘汰了。出版业这些年除了墨守成规,预判对了什么?人和事业能走多远,难道不是认知力的体现?能否看清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难道不是逻辑能力的体现?
当绝大部分的出版从业者还在用二十年前的认知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版这个行业可能好嘛?当绝大部分出版从业者缺少逻辑能力,对事物的走势无法进行判断、推演的时候,策划的图书选题怎么可能符合未来消费者的需求?在整个出版行业从业者无法达到社会平均认知与逻辑能力,这个行业怎么可能不被淘汰?你的产品低认知、智识产品做给谁看?
当其他行业在考虑新媒体及对应的阅读与经济模式时,出版业还在扣错别字,省印刷费,这个行业可能走在社会的前端嘛?当大家在思考全球金融市场、经济趋势的时候,出版从业者还在关心门口超市的菜价。早餐的鸡蛋贵了五毛,自己还要不要吃,那这个行业所具备的知识、价值观水准可以给读者提供什么有益的引导和信息?当社会大众都已经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时,出版从业者还在故纸堆里找寻几十年前的历史,那你做的书谁会买?当其他行业的商业模式已经用花钱、花更多的钱来做事的时候,出版行业还在用省钱,吝啬节约的省钱来经营,你不被边缘化谁被边缘化?
但是认知与逻辑能力怎么获取?怎么提高?这些能力的绝大部分不来自于学校、课本,而是来自于你接触的社会,获取的信息。信息渠道及信息质量决定了你的认知高度,而你的认知高度又对逻辑思维及判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依据。不要做背(背着)井离乡的人,如果你的视线只有井口那么大,那你的人生只有失败,你的事业只有平庸。跳出井口看看这世界,天地很宽广,机会也很多。
作为个人,想法获取高质量、真实、广泛的信息,屏蔽、过滤、无效的垃圾信息,提高自我认知力。作为出版机构,放弃传统的用人标准,选择具有较高认知与逻辑能力的人(其实也是三观的趋同),企业自然会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奔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集体,不香吗?会没有凝聚力嘛?会没机会赚钱嘛?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本身具备足够的认知力与逻辑能力。要不你怎么去识人?你怎么去分析事物?认知不足,你怎么可能站在高点布局,迎接未来新的世界?所以,想在明天生存,先从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