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画荷花,风骨神韵而朴拙浑厚

映像书画 2025-01-14 17:03:08

朱屺瞻(1892年5月27日—1996年4月20日),汉族,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精通中西艺术,其画贯通古今,融合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擅画山水和花卉蔬果,作品清新质朴,雄健磅礴,意境高远,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深受行家赞誉,被视为无上精品。朱屺瞻与齐白石关系密切,齐白石前后为他刻印70多方,作画题跋、赠扇面数十幅。

在书画的世界里,笔触的力量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而这份力量又源自于其内在的气势。真正的力量展现,并非简单的肌肉张扬或剑拔弩张,而是深谙于如何驾驭与掌控这股气势。当创作者心中闪过一丝犹豫,或许会削弱笔下的力度,但若能如朱屺瞻那般,将心神定于一处,化挫折为力量,那么笔势依旧完整,这便是将无力转化为有力的奥秘。要知道,那瞬间的疑惑,实则是心灵的真实流露,顺着这份真实而行,对整体的气势并无妨碍。

运笔之时,费力未必能得力,有人用尽全力却未能深入纸背,而有人则轻描淡写间便力透纸背。其实,力量并不完全在于笔本身,而在于手腕的灵活,更在于丹田之气的汇聚。作画时,需站立稳固,体态平和,让气息自腹部升起,贯通至胸、臂、腕,直至笔尖。

所谓力,实则是气的运行,而非肌肉的紧绷。笔随腕动,腕随心转,心正则笔诚,腕间自然贯注力量。正如孟子所言,培养那浩然之气,使之充盈于天地之间。画家平日里的心胸修养,若能与天地同呼吸,运笔自然流畅无阻,所绘之景自然意趣横生。

用笔的起伏、轻重、缓急,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如同舞蹈与溜冰,无论俯仰、欹斜、旋转,都能在变化中保持平衡。掌握这节奏与平衡,便是书画创作的大规矩,其余细节则不必过分拘泥。人们常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此意。若能得此二者,便是掌握了法度,无需刻意模仿古人,也能与古人心灵相通,这便是所谓的默契。

作画离不开笔墨,而笔墨的运用应追求大方得体,展现出大家风范。朱屺瞻自有一套笔墨,以拙朴为佳,戒除浮滑。画面的布局要深厚且有变化,立意高远且富有意境。意境之难,在于它关乎胸襟与眼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为了开阔胸襟,增长眼界。孟子所言的“善养浩然之气”,也是为了让创作能够超越平庸,达到更高的境界。真正的奇特,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平淡与奇特,实则相辅相成,如“凉风雁啼天在水”,虽为奇句,却显得平淡自然。

平淡之中往往蕴含着不凡,但若仅止于平淡,则显得单调无味。平淡之外应有深意,如同弦外之音,使平淡之中蕴含无限韵味。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之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林畊青云的诗如此,朱屺瞻的画论亦是如此。

放笔并非放纵无度,而是笔触自由流畅,无拘无束。如韩愈诗中所言:“盘马弯弓惜不发”,引而不发,也是放笔的一种境界。作画需善于变化,避免千篇一律。朱屺瞻内心常怀此念,无论是章法还是用色,都力求变化,但观其笔意,仍能在千变万化中窥见其个人风格。笔意为主,线条为要。运笔时以中锋为主,一波三折,方能避免呆板。关键在于有力有势,线条不仅要勾勒出平面,更要表现出立体感。线条需有力,点则要传神。点能活化线条,线条则赋予画面立体感,点则提神醒脑。线条难,点更难。点不可多,需恰到好处,适得其所。

朱屺瞻在创作时,有时先涂大块色彩,再勾勒线条;有时则先勾线条,后添加色块;有时则两者混合使用。技巧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一法。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最难的是对“点”的运用。点需有力,且要恰到好处。在中国画中,点是最难掌握的,传神往往靠点。点的多少、位置都需精心安排,运用得当,便能揭示画面的神韵,使之生动醒目。

0 阅读:8
映像书画

映像书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