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首先是投入和资金,第二是我们已经有两次从0到做到规模最大的实践。”2017年底,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在专访中这样说道。当时,零跑汽车刚发布了首款车型S01。
纵然,这款车最终以失败收场,但并没有影响零跑七年后成为中国新势力TOP3,现在的朱江明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说自己已经有三次成功的创业。今天,正值零跑汽车9周年,明天零跑将发布全新的B系类的产品,开启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零跑在9年发展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戏剧开局
2015年9月,安防巨头大华股份(下称“大华”)控股股东傅利泉、董事长朱江明联合其它投资方共同成立浙江卓行科技有限公司,3个月后,大华将公司正式定名为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大华的联合创始人、CTO,朱江明自认是公司最大的产品经理,对产品和技术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创办零跑是因为他已经摸到了安防领域的天花板,当时的大华已经成为四五百亿市值的科技公司,与海康威视高居全球TOP2,二者以近乎垄断的优势平分全球安防市场。然而,朱江明没有满足于此,它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千亿市值企业。
于是,他加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造车浪潮中。“(造车)确实是一个风口,是一个技术转换的节点。”在朱江明看来,安防和智能汽车有个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人工智能。他相信,自动驾驶是一定能实现,而大华可以利用这个转换机会和创新精神,杀入汽车市场。技术出身的朱江明,深刻地影响着零跑的企业气质,现在的零跑已经打出了“全栈自研”的标签。然而,零跑的开局却非常戏剧。2017年,零跑推出了的第一款车却是一款十几万的廉价跑车,这样的产品策略暴露了零跑对汽车品牌塑造方面的不足。一般来说,新品牌要么选择高端产品先打响品牌,比如蔚来首款车是百万跑车ET9。要么走大众化路线,打造一定的销量基础。比如威马的首款车EX5、小鹏首款车G3。而廉价跑车既打不响品牌,又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市场。在2019年-2021年的三年间,零跑S01累计销量不到3000辆,最终于2022年退市。“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有S01的项目了,没办法改变了。”时任零跑汽车副总裁的赵刚曾这样说到。
不过,零跑S01的失败,让很多人忽视了零跑的技术实力,S01的娱乐系统、车机软件、感知系统等大部分核心软硬件,都是由零跑自研而来。在当时,不管是其他新势力,还是老牌传统车企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好在当时的市场不像现在这样内卷,戏剧性的开局没有带来太多的拖累,零跑还有喘息和调整的机会。与S01同时上马的另一个整车项目零跑T03在2020年5月上市,这一次零跑踩在了风口了。2020年,宏光MINI和Model 3的热销,让新能源车市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哑铃结构,消费者要么斥资20多万买台纯电玩具尝鲜,要么只买个几万的纯电小车,既省钱又能遮风挡雨,而零跑T03就是前者。
零跑T03售价仅5.98- 7.58万元,对标奇瑞小蚂蚁,欧拉R1等车型,但得益于自研的成本优势,T03明显高于对手,400公里续航、两排大空间、智能车机的优势都大幅领先对手,甚至还可以买到L2级智驾。性价比让零跑T03一炮而红。2020年,零跑销量11391辆,突破万辆大关,其中T03销量达到10266辆。2021年零跑销量为43748台,其中T03达到39149辆。T03打响了零跑的品牌声量,提振了零跑创业的士气。至此,零跑完成了对创业的筑基。
价格屠夫、迅猛增长
2021年,宏光MINI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零跑也吃到了小车市场的爆发红利。不过,小车从来不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核心支撑部分,这个市场注定走向萎缩,摆在零跑面前的是新的向上难题。而零跑把目标瞄准了15万级市场,在哑铃状市场结构还没得到实质性转变时,主攻15万级市场面临着不小的风险。为此,零跑打出了性价比的牌。2021年9月C11正式上市,C11轴距达到2930mm,车长接近4米8,但定价仅17.98万元-22.98万元,比比亚迪唐EV低4万元。朱江明将之称为“品价比”战略,其曾公开表示,“品价比就是,我们的产品力要无限地往保时捷去靠近,但还是卖帕萨特的价格。这就是我们做车的逻辑。”“品价比”策略让C11迅速走红,2022年,零跑汽车全年销量达到111168辆。其中T03占比55.7%,C11占比39.9%。虽然有了双支柱,但零跑还要再快一点摆脱对T03的依赖。
2022年10月,零跑推出了C01,C01是一款车长超过5米的中大型纯电轿车,全球首搭了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售价仅19.38万元-28.68万元,比model 3便宜7-8万元。不过零跑低估了20万+市场的上攻难度,零跑C01 2022年销量不足5000台,进入到2023年月均仅1000台。随着532市场的进一步白热化,零跑C01如今已经边缘化。
在这个阶段,零跑完成了对汽车市场的摸索,确定立足10-20万级市场的定位。最重要的是,零跑的自研实力进一步增强。零跑汽车自研的全套国产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车规级AI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并首发搭载于C11之上。纵然,这颗芯片的性能、智驾能力都无法与华为、特斯拉相比,但已经走了其他的车企前面。同时,零跑还实现了三电自研,零跑C01的CTC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比特斯拉和比亚迪还要更早实现了量产。从2020年到2022年,疫情、缺芯和原材料涨价导致行业洗牌加速,不少新势力倒闭破产。而相对稳健的技术、产品节奏,不仅让零跑活了下来,还开始积累更大的发展势能。
半价理想能否成为理想
技术之外,效率是零跑近两年的关键词。比如LEAP 3.0的零部件通用率超过 80%。还有朱江明看到理想 L9 大卖,察觉到 6 座/7座车市场的潜力,就在 C10 的基础上迅速改造,3 个月后推出了新车C16。如今,零跑的月销已经站上了4万台的高度,和问界、理想成为了新的新势力TOP3。靠增程、低价SUV增长的零跑,如今被网友调侃是“半价理想”、“理想平替”。这个称呼让很多人记住了零跑,促进了零跑打开品牌认知。但也成为零跑进一步的掣肘,因为10-20万级市场的竞争正在日益白热化,在比亚迪率先起跑后,吉利、五菱、长安都在今年加速布局10-20万级市场,零跑需要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如何摆脱掉低价、半价理想的帽子,加强内生能力成为了零跑的难题。
定价体系遭遇挑战的同时,零跑在智驾方面一直落后于头部玩家。在12月20日最新的OTA中,零跑还在开通高速领航功能。而其他头部新势力都已经开始了端到端上车,进入了无图智驾时代。端到端智驾对资金和人力的要求来到了更高的层级,但根据已知信息,零跑智驾团队到今年年底应该是400人,也没有自建的AI算力。被理想、小额平数千人的智驾团队彻底甩开。端到端智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但朱江明似乎并不着急:“现在可能是拼智能驾驶,但等到 10 万元车也有激光雷达、也有智驾,就也拉平了。”的确,明年,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将加速高阶智驾的下放,消费者也会更加看重智驾体验,但缺少技术储备的零跑如何去和对手扯平,又如何上攻高端市场呢?
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摆在零跑面前的挑战和难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朱江明曾希望零跑成为汽车界的华为,但低价、自研的特质让零跑看起来更像是新势力中的比亚迪,汽车界的蜜雪冰城。朱江明也曾自信的表示:“我们的成本控制不比比亚迪差,比亚迪降价,那就跟牌,我们今年不就一直在跟吗?”但不同于比亚迪的是,零跑的技术招牌还不够深入人心,高端化也几乎为0。在继续提高销量的同时,零跑如何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