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菲:评西安交大剧团的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9-01 12:39:09

西安交大剧团的原创校史剧《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彭康校长的率领下内迁西安而后开展西部建设的故事。该剧由王华导演,于2016年4月6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公演。后来又在校内外演出多次,并获得过多种奖项,还被纳入陕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获得剧目。下面笔者从时代背景、情节内容、舞台呈现和观众感受四个层面来谈一谈对该剧的看法。

一、时代背景

1956年8月10日,交大第一批师生迁至西安,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交通大学内迁有两个原因:一是合理布局;二是形势紧张。只是形势紧张使迁校提前了,但就是形势不紧张,迁校也有其有利的一方面,因为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是长期的方针。交大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的踏上西迁的征程。他们喊着誓言,将最好的青春,将满腔的热血洒向了一贫如洗的大西北。“西迁”孕育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更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灵魂。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罗永生的科研热情、牛桂花的大学梦都演绎得很好。草棚的坍塌、科研设备的损坏等紧凑的情节,富有张力的表演,时刻牵引着观众的心。环境的恶劣,设施的简陋,资源的匮乏没有动摇西迁师生的家国情。故事是现实事件的写照。为了西部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从那时开始,交大师生就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揣着梦想和激情,怀着报国之志,千里迢迢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落后的大西北。迎接他们的是不仅仅是生活的困难、实验仪器的紧缺,同时也有大西北人民的热情好客。每个“西迁”的交大人,他们心中所想的都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定义无反顾。西安多风沙,可是风越大,越能锻炼人的意志。

二、情节内容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的主要故事内容是围绕主人公罗永生展开的。作为首批抵达西安的迁校建设者,迎接他的不仅有大西北的干旱与风沙,还有新环境下事业起步面临的种种困难。迁校之初,他感召于周林教授老骥伏枥的创业热情,陈志鸿老师大干事业的壮志豪情,感动于刘村长、牛桂花等普通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迎难而上。随着交大建设的日新月异,他自身的事业也有所收获。在他的带领下,学生陆家琪和徐阿娇也逐渐由青葱走向成熟,因西迁结缘共同立志扎根西北,报效祖国。

60年后,罗永生带着刚考进西安交大的孙女罗纹再次走进熟悉的校园,曾经移栽的小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英姿勃发的青年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他无怨无悔。诞生于救国存亡之际的南洋公学,花开两枝,一朵盛开在祖国西北,一朵绽放于祖国东南。历史会永远铭记交大人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奉献,黄土地会永留住交大人踏实创业的身影。

整部话剧生动感人,有笑有泪,有故事,更有情怀。“新中国的建设,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单独的建设,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建设”“我志愿留守大西北,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毕生力量”演员们充满激情的表演,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动人于心,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三、舞台呈现

(一)舞美

舞美是戏剧重要的组成成分,可以提升戏剧演出的整体水平。在剧中使用了布景、灯光、音响类的手段把故事完整的呈现了出来。舞台美术表现形式多以写实布景为主。舞美也是根据剧情需求,对现实世界进行再创造,对戏剧的表演起到助力效果,最大限度地烘托表演的氛围,营造真实的感觉。

作为一部校史剧,西西安大的西迁历史故事就是《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主体部分,也是整部剧的灵魂。观众通过主体提示了解戏剧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戏剧主体内容属于文学范畴,但是舞台美术能够为戏剧主体内容的表现提供良好的促进。比如,戏剧舞台美术能够通过环境与场景的设置和提示,展现故事、烘托主题,对戏剧的起到了一种非常直接的刺激效果。舞台上放置的课桌、黑板,再加上背景LED屏幕上的写实影像,都给戏剧增加了真实感,并给观众以带入感。该剧的音乐也十分出彩,能够起到渲染气氛和解释剧情作用。舞台美术的设计能够最大化体现戏剧的美。《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到一年也专门邀请上海戏剧学院专业老师对舞美进行了全新设计,从服化道、演技进行了全面打磨、提升。尤为特别的是,舞台上铺就的梧桐叶是从交大校园内采摘的。

(二)演员表演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剧组的 45 名学生分别来自南洋、仲英、彭康、崇实、文治、启德、宗濂书院和管理学院,他们中既有该剧第一代剧组的成员,也有许多“新人”。为准备戏剧巡演,学生们在校进行了一个月的认真准备,牺牲了午休和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坚持排练。饰演村民牛大壮的杨怡凡是来自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从校庆首演到江苏巡演,他对西迁精神的理解不断加深,话剧和西迁精神为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了深远影响。崇实书院的大一学生田恩久在剧中扮演了一位西迁学生,她认为西迁话剧能够以艺术形式讲述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作为其中的一员她倍感光荣。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为大家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将当年西迁先辈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部话剧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催人泪下、回味无穷。“奔赴大西北,奔赴大西北”。演员嘹亮的口号声,那是风沙也挡不住的热情。“忍一忍,再忍一忍,”坚定的意志,那是艰苦的环境无法磨去的执着。“我不会走,我们不会走,交大不会走。”“我留下,我会留下,我们都会留下。”铮铮的誓言,那是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也无法磨去的印记。“最宝贵的是梦想,是情谊,是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这是演员的信仰和信念也是交大的信仰,交大的信念。

作为一部致敬西迁的话剧,它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庄严的、肃穆的、甚至是沉重的,演出过程中是一阵阵的欢笑。导演王华说她最开始把整部剧的基调定的非常欢快,这是因为当年那些老教授们把他们的心情、心境还有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传递给了她。导演王宁说她在西迁馆看到一些老照片,当年过来时还年轻的人现在已经是头发花白。他们把一生献给了大西北,却毫无怨言。这些让她非常感动,整部剧是发自肺腑地向他们致敬。

“人”是表演的工具,演员只能运用自己的形体、声音和情绪去创造角色。因而,一个话剧演员首先要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身体协调,声音可塑。其次,还要具备稳定而又积极的注意力、灵敏细腻的适应性等艺术素质。这是因为表演具有集体性,是由各种人物、动作与冲突交织成的一个有机体,所以,演员在表演时必须集中注意力,主动接受其他角色的刺激,据此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以一定的形体或语言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中的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非常出色。郝浛景在剧中饰演罗永生的科研伙伴陈志鸿,经历这么多场演出,他却依然“感觉每一次好像都是一场新的表演”。他说:“我每次都是跟随这个人物,仿佛真的经历了西迁。每次表演,在打动别人之时,首先打动的是我自己。”

男主角罗永生的扮演者、能动专业的吴子峰同学,被问及体会时则说:“排练了这么久,能把自己作为学校这段伟大历史的承载体,并向新生们展现出来,是很有成就感的。”牛大壮的扮演者杨怡凡说,当年一些老教授为了西迁把自己在上海的房子都捐给国家了,但他们却没有一丝后悔。这种奉献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话剧的排练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不后悔,因为这是对交大正能量的弘扬,值得大家为之付出。他表示,先辈们的西迁故事激励他立志毕业以后在偏远地区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罗永生的饰演者,电信学院的于浩认为,西迁精神十六个字,奉献为重中之重,舍小家顾大家,为集体做贡献。

(三)不足之处

大学生演员从起步到能够比较自如地具备一定的表演水平,充满自信地扮演角色,一般需要有目的地训练一年左右,最佳状态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年到四年级这一阶段。常见的情况是当校园戏剧的演员能够以比较丰富的戏剧语言和行动思考自己的舞台表演,完成角色创造了,距他们离开校园这块天地也仅剩下一年时间了,这就意味着极不容易的培养和造就马上将要结束,其更新换代的频率是很快的。如此不稳定的演员队伍意味着演员表演素质难以持续地获得提高,校园剧团很难进一步提高表演艺术水准。这样,他们的演出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剧团也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最后,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文化活动,校园戏剧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其演出具有很强的业余性。多数校园剧社的演出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艺术水平上。

流动性与业余性制约了校园戏剧进一步开拓新的戏剧空间。同样的也限制了《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这部校园戏剧的戏剧空间。校园戏剧是在校大学生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之一,它的演出与创作以高校师生为主体,观众也大多局限于学生剧团所属高校的大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舞台的校园戏剧演出毕竟是少数,影响有限。校园剧团的学生演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在校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往往是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水平时,毕业离校的日子也已迫近。所以总在招新演员,重新培养演出经验,使《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整个剧目的表演状态不太稳定。

四、观众感受

(一)观众与舞台

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在现场观看表演所以现场会给观者更多的代入感。在整个校园戏剧剧目中,观众的感受反应也是要被考虑到的,所以整场表演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不能让观者出戏。为了让剧目现场成功演出,《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中使用了大量的过渡音乐和旁白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就让现场观看的最大优势展现了出来,观众可以感受到现场的气氛,音乐和灯光对感官的刺激相对于媒体转播而言更为强烈。

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观众对现场的表演有了置身其中的感受,观众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的惊喜。毫无疑问,与看电影、电视不同的是,看舞台表演面对的是现实中的人,而影视作品则是通过荧屏或者银幕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其或许能给观众提供更加广阔多变的视界,却隔断了观众和它的直接交流。观众能听见来自影视剧里的声音,但影视剧却无法得到观众的反馈。所以,人们常说影视是遗憾的艺术。观看现场的话剧表演能调动观众的心,这显然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思想情感传达

《向西而歌——追忆西迁年华》的演出如同一根导火索,将观者的情绪彻底引燃。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敢于走出第一步的人,都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中流砥柱。交大的先辈,都是敢于走出第一步的英雄,他们把青春和热情凝结成汗水与泪水,播撒在祖国的西部。祖国的重大使命,沙坡村村民的关怀,老教授们一往无前的决心给予了这些西迁学子们精神力量。本可以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享受优良的生活条件的他们,选择了留在大西北。罗老师与桂花间纯洁爱情令人十分感动,交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人为之落泪,更多的还是体会到时代的变迁。

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不用体会当年西迁前辈的艰苦生活。同一片土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这都要感谢我们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我们要努力学习,并像西迁前辈一样,心系国家,关心国事,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剧尾的宣誓更是给予了观者莫大的精神鼓舞。从中可以看到西迁老前辈们勇于奉献、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这部戏剧给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值得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

对于西迁人来说,有句话叫做“理想就是离乡”,选择了西交也就意味着传承这西迁精神,而从这精神中汲取的力量让观者懂得了勇敢,懂得了使命,懂得了大学之大。西迁,无疑是交大勇气的代表。西迁,是意志。没有干净的饮水,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思乡,水土不服,身体,心理,各方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但每一个西迁的交大人都没有因环境的恶劣,身体的不适而放弃精勤求学,放弃最初的执着,而是坚守在实验室,坚守在讲台上,坚守在书桌前,将交大的意志诠释到极致。

西迁,是梦想。每一个年轻的西交人,带着一个个年轻的梦想,在西部书写每一个属于梦想,属于民族的传奇。西迁,是担当。因为热爱国家,因为责任感,所以战斗在西部,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迁,是交大的担当。而当今的我们,何其有幸,在先辈走出的坦途上前行,便更应弘扬先辈西迁的品质,用自己的青春,将交大的路延续到更远的远方。阅读交大的历史,才懂得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不是口号,而是信仰,是交大的先辈用梦想凝成的灵魂。“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意识到生活本质的时候,依然勇往直前。”西迁已成,而西迁的精神永远不息,会指引我们勇往直前,谱写属于梦想属于传奇的美好未来。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9-01 13:57

    吉大还有个《先生向北》,还有没有向东向南的了?

光影故事的博客

简介:黄世智博士主持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