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万古镇,形成于南宋末期,原名老坡场,本以为就此兴盛起来,没想到蒙古铁骑的践踏让新兴起来的小场毁于一旦。明朝洪武年间老坡重新开业,为让老坡场永远兴盛,嘉靖44年(1565)而改名万古场,意思就是“万古长青”。万古场若是延续下来或许也就是个普通的场镇,而让人称奇德的则是其曾经是大唐国的国都,如果万古场争气点最起码是个县城,让人失望的是万古场只是大足区的一个镇,可惜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万古场。
形成于南宋时期的万古镇位于大足区东部,距离大足城区30公里,镇域面积66.49平方公里。66.49平方公里不能说是面积大镇,但66.49平方公里的面积拥有5.8万的户籍人口,在大足区乃至整个重庆来说绝对是个大镇。当然比起本区的龙水镇,户籍人口不及一半,以万古镇的户籍人口却是排老二,说起人口大镇也说得过去。
万古在明朝时期就设镇级单位,不过明朝时期的万古镇并非是行政单位而是军事单位,明朝末期因张献忠入川而被废,后经湖广填川而再次兴起。再次兴起的不是万古镇而是万古场,直到清朝宣统年间才设万古镇,同时万古镇析出大堡、雍熙两个乡,解放后再次瘦身,析出协和、兴隆两个乡。兴隆乡,或许大伙觉得陌生,现在的古龙镇就是兴隆乡更名而来的。
民国时期的万古镇是大足县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民国23年(1934)改为万古联保区,民国31年改为大足县第二区。民国时期的县管区并非是以靠近县城而对区排名,而是以户数、经济总量排名,万古排在第二,想来当时的万古镇就是大足县实至名归的老二。不过解放后万古镇则滑落到第六位,把万古排在第六位想来万古镇的人民都带有几分不服气,好在没几年就不进行数字排区,而是以区公所所在地命名,第六区则改为万古区。
万古区下辖有万古乡、中心乡、高峰、石牛、新石、雍熙等乡,集体经济时期万古乡改为万古公社,分单干后改为万古乡。1993年万古乡升格为镇,于此同时新石、石牛、高峰三个乡并入万古镇。公社改乡时万古曾有改名的打算,因为当时重庆范围内有好几个万古场,可能是大足县的万古镇历史底蕴较为浑厚,其它的万古乡纷纷改名,大足县的万古乡则能够保留下来。
万古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小川东道成都入重庆的必经之地,也正是小川东道才让万古镇能够迅速的兴起。小川东道也称为川东古驿道,起点是简阳分道进入安岳、大足、铜梁、璧山入巴县,东川古驿道中众多驿站中就有万古驿站,万古镇至今仍保留有小川东道遗留下的痕迹。由于时间紧迫,加上第一次来万古镇,加上来之前没做功课,错过小川东道遗留下的古迹深感遗憾,希望往后有时间再来探访小川东道古迹。
万古镇曾是某国的国都,说起来想必大伙都会感到疑惑,四川境内立国的有蜀汉和成汉两国,但国都都在成都,大足区的万古镇又是哪国的国都而让人感到疑惑。据史书记载,万古镇确实立过国都,不过国都仅存1年多的时间。国则是大唐国,李同则是大唐国的开国皇帝,年号大元。大唐国的国土大致当今的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合川、武胜、璧山等地。1565年李同登基建国,1566年被四川巡抚刘自强领兵镇压,大唐皇帝蔡伯贯被俘而遭到砍头,李同被杀,大唐覆灭。
蔡伯贯因白莲教起义而成名,明朝嘉靖44年(1565)在老坡场练兵起事,为让老坡场万古长青而更名为万古场。说起蔡伯贯还真有点好笑,前去山西逃荒,遇到李同这个江湖骗子,自称是唐朝李世民后裔,并独创白莲教。蔡伯贯像是喝了迷糊汤,死心塌地的跟随李同,最后以白莲教为基石起事。不过白莲教总归是不入流的三教九流,5万多的教众被明军打得屁滚尿流。蔡伯贯的失败或许是暂时的,但影响极其深远,民国初期还有人以白莲教为借口起事。
曾经的大唐国都,如果争气点的话至少也是个县城,可惜后来发展无力,最后也只是混个大镇。万古镇后来不能发展成为县城倒也不可惜,毕竟距离大足区这么近,大足城区又是昌州府所在地,怎么争也整不过昌州府,这个倒是可以理解。尽管不能发展成为县城,但现在的万古镇还是不错的,毕竟也是高楼林立的大镇。上次路过这个小区的旁边,有几位大姐还非常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这几位大姐为何打招呼,想来大家懂的都懂就不多解释。
鲤鱼灯舞广场,其实是为庆祝鲤鱼灯舞而建,鲤鱼灯舞是万古镇传统的民族舞蹈。鲤鱼灯舞起源于清朝末期,其寓意是鲤鱼跳龙门,庆祝粮食大丰收。解放后民间艺术家周树人带领几位村民精心编制出会动的鲤鱼,县文化馆得知后大力扶持。可惜的是在60年代至80年代20年的时间被封存,分单干后再次兴起,之后曾被央视、川电、重电、香港凤凰卫视多次播放,万古镇则被誉为“鲤鱼灯舞”之乡。关于鲤鱼灯舞的故事非常的精彩,往后有时间再详细。此文只是茶后文,没有多大历史价值,看着开心就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