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神王朝中,老皇帝立太子杀其母的悲剧经常发生。汉武帝就是立刘弗陵为太子,却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三国魏文帝曹丕杀了皇后甄夫人,他们的儿子曹叡也做了皇帝。北魏素有“子贵母死”的传统,有七位太子的母亲被赐死。
根据《封神演义》的逻辑,皇后死于皇帝之手或宫斗,太子是否要为母亲报仇,一定要杀自己的父亲?

殷郊之母姜皇后与其说死在纣王之手,还不如说死于宫斗,死在妲己之手。殷郊找妲己报仇妲己报仇还可以理解,如果他手刃纣王的话则不符合道德传统。
这样的故事非常多,周武王的后代周幽王宠幸褒姒,杀王后驱逐太子宜臼。宜臼勾结外公申侯和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死在联军之中。宜臼也没有亲自杀周幽王为母亲报仇,他后来做了周平王。
在《六部春秋》中,齐国缗王宠幸邹妃,把自己刘王后处死。邹妃做了王后,一心谋害太子孤存。孤存太子被孙膑放在民间,这就是孤存太子走国记。

齐缗王和邹妃不重用乐毅,乐毅到燕国带兵伐齐,齐缗王死在楚国救兵手里。孤存在孙膑的帮助下复国,他也没有提出要杀父亲为母亲报仇。
刘弗陵做了皇帝,也没有把汉武帝从陵墓挖出来为母亲报仇。曹叡没有在曹丕活着的时候想着为母亲报仇,他做了皇帝同样没有为母报仇的想法。
在《月唐演义》中,太子李亨的母亲也被唐玄宗和杨贵妃害死。他在郭子仪的帮助做了皇帝,把唐玄宗奉为太上皇,也没有为母亲报仇的想法。
在《燕王扫北》中,朱棣的母亲死于朱元璋和马皇后之手,他发动靖难之役也是“清君侧”,也没有提出为母报仇。
在《封神演义》中,所有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举动都以“天命”的旗帜下给予合理性。殷郊和殷洪不愿意“以子伐父”就遭阐教杀死,处决理由是不尊天命、忤逆师门、背离誓言、助纣为虐。

殷郊临死前祈愿,如果自己父亲纣王的江山得以继续延续,翻天印就打开阻路的大山。他遭阐教残忍杀害,没有立即魂归封神榜,还是回到朝歌劝告父亲重振朝纲振兴大商。

在《武王伐纣平话》中,殷郊在母亲死后十年还进口成长,他得知母亲死亡真相,毅然反出朝歌,帮助武王伐纣夺取自家江山,他亲手砍掉生身父亲纣王的脑袋。
《封神2》中,元始天尊就是让殷郊杀掉纣王,帮助西岐灭了殷商,显然不合理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