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还健在的开国将军仅剩下4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109岁

历史堵塞 2024-11-18 02:37:11

2022年还健在的开国将军仅剩下4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109岁

世人常道"将军"二字,便想到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战场英雄。可谁又能想到,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那些曾经驰骋沙场的开国将军们,如今已是鲜少闻其名。2022年,新中国已走过73个春秋,当年那些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将军们,如今大多已驾鹤西去。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仅剩的4位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已是99岁高龄,最年长的更是109岁的耄耋之年。他们当中,有人12岁就因身高谎报年龄参军入伍,有人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却被百姓救下,更有人远赴苏联求学归来桃李满天下。这些将星闪耀的故事背后,究竟还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传奇?

一、从军之路:少年将军的革命征程

世人皆知王扶之将军12岁参军时谎报年龄,却鲜有人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35年,正值红军长征途经陕北之际,年仅12岁的王扶之在街边看到红军战士正在招兵。当时的王扶之身高已达一米六,比同龄人高出许多。这个身高优势,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一天,王扶之特意穿上了他父亲的一件旧棉袄,将自己打扮得像个成年人。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征兵处,谎称自己已经17岁。征兵干部见他身材魁梧,举止稳重,竟真的相信了他的话。就这样,王扶之成为了红军中最年轻的一员。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王扶之这样年纪轻轻就投身革命的并非个例。张力雄将军16岁就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上海滩的码头上为革命运送秘密文件。当时的上海租界内,敌人的特务四处监视,张力雄常常将重要文件藏在装着蔬菜的竹篮底下,一路小心翼翼地穿过重重关卡。

文击将军的从军经历则别具一格。1938年,19岁的文击在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一本炮兵教材。这本教材是红军缴获的日军装备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数据。文击凭借着对数字的敏锐,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炮兵知识。这一特长让他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炮兵指挥官。

而涂通今将军的革命道路,则是从一个普通的医务兵开始的。1932年,18岁的涂通今在一次战斗中,看到战友们因伤势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他暗下决心要学医救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涂通今曾用草药和盐水为伤员消毒,用树皮和布条固定骨折,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医疗难题。

这四位将军虽然入伍时间和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极年轻的时候就投身革命。王扶之入伍后不到一年就因表现突出入了党,并参与了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张力雄在上海的地下工作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击凭借着对炮兵技术的钻研,为红军培养了大批炮兵人才。涂通今则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用简陋的医疗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1936年秋,四位年轻的革命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都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王扶之随军参加了直罗镇战役,首次担任了一个排的指挥工作。张力雄在上海地下工作暴露后,辗转来到延安。文击被调往延安炮兵学校学习,开始了系统的军事训练。涂通今则在这一年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地救援。

二、战火淬炼:生死考验中的成长

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这四位年轻的军人在战火中经历了最为残酷的考验。1938年春,王扶之在晋西北的一次战斗中遭遇了日军的重重包围。当时,他带领的部队在太行山区执行侦查任务,突然遭遇日军精锐部队的伏击。在弹药即将耗尽的危急时刻,王扶之带领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山崖间来回穿梭,最终成功突围。

张力雄将军在1936年的西征途中,曾遭遇过一次生死攸关的时刻。当时他带领的部队在甘南草原遭遇敌军的重兵围剿,战斗中他身中三弹,被迫与部队失散。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他被藏在一个牛圈里。敌人三次搜查都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牧民们用牦牛驮着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穿越茫茫草原,最终将他送到了友军驻地。

文击将军在抗战时期主要负责炮兵部队的训练和作战指挥。1943年冬,在一次对日军据点的进攻中,由于敌军工事坚固,我军连续进攻都未能突破。文击临时改变战术,将炮兵阵地前移,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指挥炮兵部队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精准轰击,最终为步兵部队的突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涂通今将军作为一名军医,他面对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死考验。1940年的一次战役中,战地医院遭到敌机轰炸,医疗物资严重短缺。涂通今带领医护人员就地取材,用玉米秆制作夹板,用艾草煮水消毒,甚至用蜂蜜和红糖调配补充营养的药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医疗队连续工作了72小时,成功救治了上百名重伤员。

这段时期,四位将军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受着战争的考验。王扶之在晋冀鲁豫地区,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正面交锋;张力雄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进修结束后,被派往河南组建地方武装;文击在炮兵部队中逐渐成长为技术专家;涂通今则在战地医院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又各自承担起了更重要的任务。1947年,王扶之参与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他所在的部队担任了重要的侧翼突击任务。张力雄在豫北地区开展游击战,成功瓦解了多个国民党据点。文击负责组建新的炮兵部队,为解放军的重大战役提供火力支援。涂通今则开始着手建立战地流动医院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抢救成功率。

这一时期的战斗经历,为他们日后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次生死考验都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军事专长。这些经历不仅锻造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为他们后来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好了准备。

三、建国初期:开国将军的责任担当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四位将军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起了国家建设的重任。1950年春,王扶之被任命为军事院校的教育长,负责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他根据战争年代的实战经验,编写了一套实用的战术教材,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融入教学内容中。在他的培养下,第一批军校学员中走出了多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张力雄将军在1951年被派往东北军区,负责边防建设工作。当时的中苏边境地区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张力雄带领部队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修建营房,开辟训练场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边防防御体系。在他的努力下,东北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多次成功处置了边境突发事件。

文击将军则在1952年被派往苏联学习最新的军事技术。在莫斯科炮兵学院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化炮兵装备的使用和维护。回国后,他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现代化炮兵教程,并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新式炮兵战术。他的工作为中国炮兵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涂通今将军在建国初期负责军队医疗体系的建设。1953年,他组建了第一所野战医院训练基地,将战争年代积累的医疗经验系统化、规范化。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级医疗救护"制度,这一制度后来成为了军队医疗系统的标准模式。

1954年是这四位将军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军衔制度。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继续在军事院校担任重要职务。张力雄晋升为东北军区的高级将领,负责更大范围的国防建设。文击被任命为炮兵部队的技术顾问,参与了多项重要武器装备的研发工作。涂通今则被授予医疗系统的重要职务,负责全军医疗体系的改革。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们又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扶之派出了多批优秀学员奔赴朝鲜战场,这些学员在实战中表现出色。张力雄负责后方补给线的安全保障,确保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文击组织炮兵部队为志愿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他设计的多个炮兵阵地方案被实际运用。涂通今则带领医疗队在朝鲜战场上救治伤员,创造了多个医学奇迹。

到了1956年,随着国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四位将军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他们开始更多地投入到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参与制定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这一时期,他们不仅要传承革命战争年代的宝贵经验,还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探索军队建设的新道路。

四、岁月沉淀:军旅生涯的特殊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四位开国将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军队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60年代,王扶之将军在军事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创立了"实战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员必须具备实战经验,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作战需求。在他的倡导下,军校首次引入了模拟战场环境,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进行训练。

张力雄将军在边防建设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65年,他提出了"军民共建"的边防建设理念,在边境地区建立起军民联防机制。在他的推动下,边防部队开始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边境地区群众发展生产。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加强了边防建设,还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文击将军则致力于炮兵技术的革新。1970年,他组织编写了《现代炮兵作战手册》,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炮兵部队的作战经验,成为炮兵部队的重要训练教材。他还主持研制了多种新型火炮,其中一种轻型山地炮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山地作战中火力支援的难题。

涂通今将军在军事医学领域不断探索。1975年,他建立了军队第一个野战手术技术研究所,开发了多项适合战场环境的手术新技术。他率先在军队医院推广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创造了多个医学治疗新方案。特别是在战伤救治方面,他总结出的"黄金一小时"抢救原则,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1980年代,四位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扶之将军主持编写了《战争经验史料汇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张力雄将军参与制定了边防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为边防建设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击将军担任炮兵技术顾问,指导新型火炮的研发工作。涂通今将军则致力于军队医疗体系的完善,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

进入1990年代后,他们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验总结和人才培养上。王扶之将军在军校举办"战争亲历者讲坛",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和指挥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张力雄将军编写了《边防建设回忆录》,记录了几十年来边防建设的重要历程。文击将军整理出版了《炮兵技术发展史》,为炮兵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参考。涂通今将军则致力于军队医学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军医培训基地。

2000年以后,尽管年事已高,这几位将军仍然关心军队建设。他们经常应邀参加重要会议,为军队建设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往往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参考。特别是在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指导。

五、丰碑永驻:精神的传承与影响

时光流转,这四位开国将军的事迹和贡献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2005年,军事博物馆特别开辟了"开国将军事迹陈列馆",其中专门设立了展区,集中展示了王扶之、张力雄、文击、涂通今四位将军的军旅生涯。陈列馆中收藏了他们使用过的武器装备、笔记本、军用地图等珍贵实物,以及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

2008年,军事科学院组织编撰《开国将军传记丛书》,对四位将军的一生进行了系统记述。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当事人访谈,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军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军事思想也在新时代的军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王扶之将军倡导的"实战化教学"理念被正式纳入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方案。他主编的教材《战术基础教程》经过修订和完善,至今仍是军校重要的教学用书。

张力雄将军提出的边防建设"军民共建"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12年,边防部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智能边防"建设新模式,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防卫方式相结合,极大提高了边防管控的效率。

文击将军在炮兵领域的技术创新思路,为新型火炮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启发。2015年,某型新研制的自行火炮在设计过程中,就采用了他提出的"机动灵活、火力集中"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效果。

涂通今将军创立的战地医疗体系,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2018年,军队医疗系统推出的"智慧医疗"项目,就是在他建立的三级医疗救护制度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医疗救治效率。

2020年,军事科学院设立了以四位将军名字命名的研究基金,专门支持年轻军事研究人员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项目涉及军事教育、边防建设、武器装备、军事医学等多个方面,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

他们的事迹也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2022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开国将军列传》系列纪录片,其中专门用两集的篇幅,详细讲述了四位将军的革命生涯和重要贡献。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他们的戎马生涯。

军队院校的学员们经常组织参观他们的事迹展览,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2023年,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开国将军手迹展",展出了四位将军的军事笔记、作战地图、训令等珍贵文献,这些实物资料为研究他们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的军队建设中,四位将军的革命精神和军事思想仍在发挥着重要影响。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军事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正在被新一代军人传承和发扬。

1 阅读:175
历史堵塞

历史堵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