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菜不入流,上不了台面?看了山西菜单,网友:不太好评价

觅食去市井 2024-10-05 13:51:01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黄土高原之上,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表里山河”的美誉。

简称为“晋”的山西,境内地形较为复杂,有山地、高原、台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质地貌,因为地形趋势,故而又叫做“三晋”,分为晋北、晋中、晋南三部分。

当你走进山西,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也能欣赏到人文的厚重。临汾的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长治的八泉峡美轮美奂,晋城的王莽岭巍峨险峻,忻州的芦芽山奇冠华北,还有华北屋脊五台山,明清四合院落代表平遥古城,号称“千年一窟”的云冈石窟,都是精彩绝伦的美景。

但如此多彩的山西,美食却一直备受诟病,《亮剑》里楚云飞一句:“山西菜不入流,上不得台面”,揭露了山西美食的“窘境”。

很多网友认为山西菜只有一个过油肉勉强算得上,别的都是各种花馍馍和面。

网友前去山西旅游,“秀”出了山西某饭店的菜单,两页菜单里放眼望去,勉强只有太原香酥鸡、山西大烩菜、过油肉、运城炒凉粉、寿阳香干、运城丸子汤、黄米凉糕、老醋碗团算是山西特色菜,略显单薄的菜单说是汇集了山西特色,但里面数来数去没有几道菜,有的甚至还不能称为“山西菜”,而且菜单里多数都是主食、面食。

那么,山西菜为何“不入流”呢?看问题要追本溯源,经过分析约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物产少,食材少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各类物产、食材、果蔬都较为稀缺,老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靠着黄土高原,只能耕种耐旱的农作物,例如: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等,或者其他杂粮,因此饮食中主食比较多。

山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食材、物产少,物资较为贫瘠,像东北地区的山珍、沿海地区的海味,他们通通都没有。

哪怕晋商走南闯北见识多而创制的“庄菜”,亦或古代官家留下的“官府菜”,说来讲去,逃不脱老几样,过油肉、八大碗、大鲤鱼、香酥鸡……几乎一双手都数得过来。

并且山西的醋文化盛行,很多菜肴都会放醋,这特色的味道,外省人不一定吃得惯。

菜式少,食材普通,是山西菜“上不得台面”的主要原因,对比起粤菜的食材、川菜的调味、鲁菜的火候、淮扬菜的精细,山西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二、饮食地区差异大,没有形成菜系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山西菜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不同地区的山西人一直在坚持着各个地区的传统口味,哪怕是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山西地区会有不同的做法,导致菜品出现差异化,没有食材、做法的统一,就无法推广出去。

就单拎过油肉这道菜来讲,晋北大同的过油肉,传统配菜是大葱、木耳,晋中太原的过油肉,配菜则是蒜苔、木耳,阳泉的平定县做过油肉甚至不放蒜苔,放焯过水的白菜。而晋南的过油肉,以晋城为例,放的配菜是豆角丁、木耳、番茄。

就过油肉这一个“大爆款”菜品,山西的北、中、南地区都各有各的配料和做法,毫无统一,又如何推广、传播呢?

而且山西菜一些菜品也受到了周边省份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其他相邻地域的饮食,很多“官菜”是鲁菜的演变,晋南地区的口味又受陕西菜影响,这也是山西菜上不得台面的次要原因之一。

但山西人民在面食上的智慧和创意,是独树一帜的,其他省份拍马都赶不及。

山西——面食之乡,面食文化出众

山西是出了名的面食大省,早在2007年就被烹饪协会考察并且认定为“中国面食之乡”,拥有无数种面食美味。

可以说山西“菜”比较少,菜品“不入流,上不得台面”,但不能否定山西的面食,更不能说山西没有美食!

远近闻名的山西刀削面,厨师秀出了精湛的刀工,转腕之间中厚边薄的削面就飞落锅中,是削面更是表演。而刀拨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厚重的双把刀在厨师手里仿佛毫无重量,挥洒自如。

更别说还有饸饹面、剔尖、手擀面、焖面、煮饼、黄糕、抿尖、莜面、打卤面、揪片、拉面、擦尖、块垒、粘片子、猫耳朵……山西的面食几乎是一辈子都吃不厌!

——老井说——

老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山西没必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其他省份的长处比。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地貌、水文流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美食,中华文化也因此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地区都各有所长,批判山西菜的同时,切记不要忽视它身为面食之乡的美味。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个世界。

0 阅读:145
评论列表
  • 2024-10-05 18:4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山西人表示走到哪,都还是山西菜最美味[捂脸哭]

觅食去市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