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在中国迎来转机,不仅业绩翻身,还将继续扩张,推出低价小型店。
刚过去的一个季度,无印良品销售额和利润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增长率超过其他海外市场,贡献了全球第二的销售总额。无印良品也将这个季度业绩称为“大幅超出预期的进步”。
今年1月,无印良品中国董事长清水智在接受采访时,曾称:“中国市场正迎来商品开发和门店扩张的有利时机”。
据报道,无印良品计划于今年夏天首次在中国开设其在日本国内以“无印良品500”店名经营的低价小型店铺,以高性价比持续获得中国中产用户的青睐。
这是其第一次在本土以外的市场开设该类店铺,与标准店不同,小型店以日用品和消耗品为主,主要是日化用品、文具、零食等,约7成在500日元以下(约合人民币23元)。卖场面积只有普通无印良品店铺的六分之一,主要位于火车站附近。
“无印良品500”曾是日本经济重回通胀、日元贬值的产物。由于无印良品的产品定位、定价都要高于大部分日用杂货类竞品,随着日本家庭购买力逐渐吃紧,其在2022年尝试这种不同的零售业态。如今在中国推出该店型,无印良品也是基于相似的经济下沉和行业价格战背景。
此外,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也基于特朗普政府将对非美国生产商品征税的紧张贸易环境,无印良品预计在北美地区的增长将面临阻力。再加上其在亚洲知名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诸多现实因素下,无印良品因此选择扩大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运营。
业绩持续不佳,Burberry 天价挖人救火处在寒风中的Burberry,大新闻不断。
时尚商业daily报道称,目前结束LVMH集团任期的Kim Jones 正与 Burberry 接触,并提出一份高达 2400 万英镑的薪资要求。若消息属实,将成为近年奢侈品牌创意总监转会市场上最昂贵的一笔交易。
近两年来,Burberry深陷财务不佳的窘境,其重金挖人救火,渴望加速重塑品牌。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同店销售额下降4%至6.59亿英镑,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下降2%,包括中国的亚太地区依旧疲弱,销售额大跌9%。
回顾近年来的财务数据,Burberry的股价自2023年起大幅下滑,累计跌幅超过50%,一度被迫踢出英国富时100指数。去年底,市场还传出Burberry将卖身求生,意大利羽绒服品牌Moncler(盟可睐)有意收购的消息。
这是其长期战略失误的结果。华尔街诸多分析师曾指出,自2014年起,Burberry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未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一个核心问题是过度倚仗折扣店,这种经营模式虽然短期内提升了客流量,但却损害了品牌的高端形象,也令其被戏称为“奥莱皇后”。如今,Burberry全球430多家门店中,有56家是奥莱折扣店,占比高达15%。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Burberry在设计理念上的频繁变化,在2018年中更改经典骑士标,并推出与轻奢品牌撞名的TB标志,但都收效甚微,此次重金挖来曾成功在奢侈品行业掀起潮流风潮的Kim Jones,也是为了在设计上有所创新。
重重危机之下,Burberry致力于“前进计划”,希望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和加大中国市场投入,扭转颓势。但如何在高端和折扣、创新和保守中找到平衡,以获得持续的发展,Burberry仍需要不断学习。
国内增长放缓,名创优品高层换血革新不到一个月时间,名创优品就完成了三号位的更替。
据市象报道,姚建政退休离职后,李立燎在近期的内部公开竞聘中胜出,成为名创优品新任“中国营运总经理”。
李立燎曾是名创优品西北、华南等地区的运营负责人,有着丰富的一线作战经验。其接任中国运营总经理后,迅速提出名创优品需要弥补的一些短板:同比进攻战、商品共赢战、组织革新战;全民经营,以结果为导向。
近2年来,随着名创优品的定位发生变化,公司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人员也不断进行调整。除了姚建政,曾制定诸多重大发展战略的二号位即执行副总裁李敏信、主导了两次上市的CFO张赛音等高管均已退休。
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来看,名创优品正处在从“中国十元店之王”转向全球品牌的高速发展阶段,加速出海成了名创优品的新故事,资源也都向海外倾斜。叶国富在此前举办的2024全球品牌战略升级成果发布会上表示自己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海外,当下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研究海外市场。
名创优品的海外增长叙事,目前看讲得通。截至2024年9月30日,名创优品已累计进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数达到2936家,其中MINISO海外和TOP TOY在2024年前9个月的门店净增数均超过去年全年;名创优品海外营收额已近40%,而海外门店数已近40%(2936家),海外员工已超50%(截至2023年末)。
但在出海业务的高歌猛进之下,国内业务在近年来增速却显得逊色不少。2024年前三季度,名创优品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增长14%至77.4亿元。其中,名创优品中国内地线下门店的收入增长11.8%,主要得益于平均门店数量增长了14.7%,而同店销售额较2023年水平却有所下降,为同比负增长,而海外业务的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则超过40%,同店销售也保持不错增速。
门店数量的增量贡献会随着企业扩张而衰减,同店销售增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指标。名创优品创始人、CEO叶国富在财报沟通会上表示:“国内业务将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门店、打造旗舰门店来提升销售。”
此次高层调整也表明,名创优品希望国内大盘在改革后,仍然能够维持稳定的增长,在品牌全球化的道路上不拖后腿。
延迟发薪,汉堡王中国处境生变汉堡王中国正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据界面新闻报道,汉堡王中国内部信显示,由于时逢春节假期银行对公业务不开放,而汉堡王通常是在每月最后一天发放工资,因此1月的工资将延迟到2月5日再发。据员工手册,汉堡王的考勤周期为上月21号至本月20号,月底最后一天正式发放工资,遇到节假日和周末都会提前发。然而,1月工资与十三薪都没发,而上一年则未出现这种情况。此外,社交平台上也有汉堡王门店员工表示,按照汉堡王以往的做法,若发薪日碰上周末则也会提前至周五发。
针对延迟发薪原因,界面新闻曾向汉堡王中国发出问询,汉堡王称:“目前没有更多可以对外给到的信息。”
此番延迟发薪引发员工恐慌,只是汉堡王近年来在中国发展不顺的一个切面,其中国运营方的特许经营权甚至可能会被收回。
刚过去不久的三季度财报会上,汉堡王品牌方RBI高层曾公开透露,他们已向汉堡王在中国的特许经营商发出终止合作的通知,但后者提出异议,双方也正在商讨如何解决争议,希望达成友好解决方案。针对特许经营权转换协商的最新进展,1月26日,汉堡王还曾回复界面新闻,关于特许经营业务,目前当事双方还在积极进行谈判。
RBI提出收回中国市场的特许经营权,原因在于,该业务已开始成为集团的包袱。CFO Sami Siddiqui表示,2024年汉堡王的长期门店净增长目标本是5%,但由于中国业务净新增门店下降,导致汉堡王新增净门店仍有缺口。汉堡王中国运营商tfi曾定下每年在中国市场新开设200家餐厅的计划,但其近2年不但没有完成开店目标,总门店数量还在下降,从一季度的1714家降至最新的1516家。
同一时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都已经达成或正冲击万店规模,汉堡王掉队一大截。尤其在各大品牌争得火热得下沉市场,发展缓慢的汉堡王更是丧失了主动权。据窄门餐眼,汉堡王在三线及以下市场的门店仅占其10%,而肯德基则超过35%,麦当劳也有约23%。
对于汉堡王而言,无论是性价比低、本土化程度不够高、规模扩张慢还是营销手法不佳,都是其落后于同业的重要原因。汉堡王实际早就在不断推出“9块9”的优惠套餐,但由于其门店规模不够、营销玩法没有新意,在消费者端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狂撒金币,蒙牛押注高端低温奶市场近期,多个线上线下节目都能看到每日鲜语的身影。它不仅独家冠名 “与辉同行”跨年乐享会、《2025中国网络视听盛典》,还赞助了最近话题度较高的爱奇艺跨年喜剧晚会《下班啦2024》等。
每日鲜语是蒙牛旗下的高端奶品牌,此番狂刷存在感堪称每日鲜语推出7年来最为疯狂的一轮营销投放。给足广告预算,也是蒙牛为旗下品牌抢占细分市场的规定动作,这一操作在酸酸乳、特仑苏、纯甄酸奶等产品上曾屡试不爽,蒙牛曾花大价钱为这些产品分别冠名了爆款综艺《超级女声》、《向往的生活》以及《极限挑战》等。
2024年中报显示,低温鲜奶保持增长,其中每日鲜语增长达到双位数。在细分品牌业绩向好的基础上加大投放,说明蒙牛想为其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不过,此前低温奶市场长期是地方乳企业们各据一方。比如北京的三元乳业、上海的光明乳业、广州的燕塘牛奶、东北的完达山、占据西南市场的新乳业等,还未出现统一全国消费者认知的细分品牌。事实上,该行业至今也没出现百亿大单品。
近年来,国内的鲜奶赛道也诞生了不少新兴品牌,强调健康标签,同时定价较高,“无添加”、“高端奶”等概念应势而生。在常温奶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许多乳企也开始将低温奶将成为乳企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交银国际数据预测,2022年-2027年低温鲜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2%,并预计白奶将经历高端化趋势,并从常温奶转向鲜奶。该细分赛道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低温鲜奶占白奶消费比重在30%以内,低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90%以及俄罗斯的60%。蒙牛之外,新希望、伊利、光明均在此赛道有所布局,并为此制定了为期几年的发展规划。
每日鲜语大规模在全国性综艺节目中刷脸,也是为了快速扩大市场认知度,以在该细分赛道尽快站稳脚跟。
营销那些事汉堡王迎财神求业绩
作为知名洋快餐品牌,汉堡王与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龙虎山景区合作,以新年赐福为主题,推出了新年限定联名产品,包括三款印着“福”“财”“旺”字样的汉堡,以及“被祝福过”的周边产品,即财神爷汉堡摆件、红包及招财令。
在社交平台,“汉堡王中国”发帖推介:“在等财神爷敲门?现在就来堡家,把财神爷迎回家!本堡牵手龙虎山,将被祝福过的满满福气带给堡贝!”
从这些动作看,汉堡王紧扣春节消费节点,与龙虎山景区联名,但换个角度看,更像是汉堡王自己在向财神“求救”——原因再简单不过,陷入发展困局的汉堡王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财神。(新消费101)
奢侈品牌新春扎堆拍短片
在新年间与中国本土传统动画合作,已成为众多奢侈品牌新年短片的创新方向。
范思哲在新年发布了新春短片《巳蛇传说》,以中国水墨画风格为基底,讲述了灵蛇与品牌铭牌的故事,并巧妙融入了范思哲标志性的蛇形图腾。
卡地亚也在新年推出了水墨画短片《妙笔生春》,以猎豹为主角,展开一场探索的奇幻之旅。(品牌星球brandstar)
上新了,品牌百雀羚推出大蓝罐
新春来临,也是护肤品推新的好时机。
老国牌百雀羚经典系列大蓝罐多效乳霜。其灵感源自1939经典冷霜,奶冻质地轻盈不黏腻。大蓝罐多效乳霜采用311黄金脂渗透技术,主打由面及身解决干痒红问题,滋养修复弹润肌肤。
运动品牌推出蛇年限定设计新品
Vans推出新年限定设计款鞋服,区别于采用传统的蛇元素设计,而是与中国知名艺术家张权携手,从经典《贪吃蛇》游戏中获取灵感,以“贪点乐子”为主题呈现。以趣味诠释艺术而闻名的艺术家张权,此番将8-Bit复古像素元素创新转化为生动的波点图案,并融入鞋服系列之中。
Under Armour打造乙巳蛇年新春系列,运用简约配色与新春红打造反差撞色,以此渲染节日氛围,同时巧妙融合“乙巳”字样及蛇年专属元素,融入蛇纹鞋面、金色丝线等细节设计,生动演绎蛇年生肖灵感。
HOKA ONE ONE以旗下MAFATE THREE2 TS及RESTORE CHUKKA TS两款鞋为蓝本,采用低调神秘的不同色调和层次的黑色呈现,同时鞋身上覆盖了质感极佳的蛇纹元素印花来点题,神秘气息游走于明暗线缝之间。( CHAMPION体育画报)
what's more
孩子王想卖护肤品给宝妈
近两年寻求扩张的母婴零售连锁品牌孩子王将业务拓展到了美妆领域。
孩子王近期以1.62亿元收购了上海幸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研生物”)60%股权。1月22日,界面新闻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看到,幸研生物发生股权已变更,孩子王占股60%,成为幸研生物第一大股东。
创立于2022年的幸研生物旗下主要有护肤品牌OANA和博创。据幸研生物官方介绍,该公司定位是一家提供从原料定制开发、配方转化到品牌包装及策划的一体化方案解决服务商。除了运营自有品牌,幸研生物也为其他美妆品牌提供技术应用。天眼查APP显示,幸研生物现有5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审查阶段。换言之,幸研生物更重要的角色其实是美妆供应链。(界面新闻)
新世界发展回应出售K11 Art Mall传闻
新世界发展发布公告,就近期市场传闻“拟出售香港尖沙咀K11 Art Mall购物艺术馆”一事作出正式回应。公告称,尽管有潜在买家就旗下资产包括K11 Art Mall与公司接触,但截至目前未签署任何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且相关交易尚未达到港交所上市规则要求的披露门槛。
据此前媒体报道,新世界发展原计划将K11 Art Mall出售予华润集团旗下华润隆地,但因双方对估值存在显著分歧导致谈判停滞。知情人士透露,华润隆地仅愿以约60亿港元收购该物业,远低于新世界发展预期。(时尚商业daily)
中国市场没守好,雅诗兰黛集团国际总裁将离职
中国高端美妆市场表现疲软的影响,整体业绩承压,股价近一年暴跌50%。
雅诗兰黛集团宣布,国际总裁Peter Jueptner将于4月1日离职,并于6月30日正式离开公司,结束其在该集团16年的职业生涯。Peter Jueptner于2009年加入雅诗兰黛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战略、新业务发展及转型项目。他于2016年升任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并于2022年被任命为国际总裁,将其变革性的商业战略扩展至全球范围,任职期间因其致力于培养人才以及推动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而备受赞誉。(Fashion Network)
老铺黄金与周大福市值只差10亿
黄金珠宝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老铺黄金与行业巨头周大福之间的市值差距不断缩小。根据时尚商业快讯的监测数据,老铺黄金今日股价大涨8%,市值为670亿,已接近周大福的681亿,二者相差约10亿港元。
老铺黄金以传统珠宝和黄金制品闻名,近年来,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及产品创新,老铺黄金的品牌价值逐步上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老铺黄金在定制珠宝和独特设计上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其市场份额的增长。(时尚商业daily)
LVMH对中国市场头疼
危机时刻的奢侈品行业隐约看到拐点,但中国奢侈品市场依然低迷。
尽管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充满挑战,LVMH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LVMH 2024全年收入同比下跌2%至847亿欧元,但有机收入上涨1%。第四季度,LVMH收入同比上涨1%至239亿欧元,超过市场预期的下跌1%,且较第三季度的下跌3%有所提速。
按地区划分,按地区分,除掉日本(同比增长28%)之外的亚太区同比下跌超10%,其余市场均为正增长。(lady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