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一本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相较于其它学派和理论,阿德勒更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改变的能力。
关于阿德勒
关注心理学的估计都应该知道弗洛伊德,就是《梦的解析》的作者,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两人都是奥地利人,都是奥地利大学的医学博士。开始的时候阿德勒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维也纳分会的核心成员,后来因为各自理论不同,阿德勒就离开了并开创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有一本很著名的书,相信很多人也看过——《自卑与超越》。关于这本书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心理学书籍,纵使你没有什么什么心理学的知识积累,这本书你打开后也会一下子被吸引进去,而且读起来一点不费力。里面没有难懂的术语,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全书采用了对话体,设计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一位得道的“哲人”,一位是正在经历生活和工作各种困惑的青年。故事便从两人的对话开始。青年人打听到这位哲人的主张是世界极其简单的,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青年要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经历去和哲人辩论,他认为哲人的主张是乌托邦,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就是心灵鸡汤而已。全书设计了五个篇章,也就是五个夜晚。青年和哲人一问一答,青年提出他的问题、困惑、质疑,哲人回应并阐述他的观点、理论。从每个人的不幸与烦恼,到逃脱不了的人际关系,再到别人的认可评价等等,全书一直在逐步清晰的激发个人的潜力和能动性,强调目的论,淡化甚至抛弃原因论。引导人们要看当下,要相信自己的能量,要采取行动。我的认识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拿到书后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触动很大。以前也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实事求是的讲,都没有这本产生的触动大。前面说过,相较其他理论,阿德勒更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需要人际关系。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由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构成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则更强调生物学意义上人的存在,人的成长好多是本能,是自然。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各部分各司其职。这一点,阿德勒与之有着很大不同。总结一下,这本书中,阿德勒在努力帮助我们挣脱生活中一些束缚:
1、 来自过去的束缚:阿德勒强调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比如孩子不想上学,我们会很自然的去找他不想上学的原因,比如孩子累、孩子身体不舒服等。但真实情况可能是孩子为了不想上学,从而找出了不上学的原因,比如说身体不舒服等,这个观点对我们当下的教育非常有启发。再比如,好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甚至一些出问题的孩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都要追因到童年时期,比如孩子小时候的家庭、关系以及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等等。阿德勒的理论则是过去的已经过去,过去不能影响现在,现在的叛逆不是过去经历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状况没有因果关系,人们对过去的解读、认识、理解才是最关键的。
2、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父母的期待,他人的评价,我们可能似乎总是有意无意的生活在他人评价和比较之中。也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们的自卑和骄傲,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这一点在现在孩子的教育上体现的非常突出,孩子几乎从上幼儿园就走上了一条相互比较、争取优秀的道路,然后父母又会以各种为孩子着想的关爱去控制孩子、影响孩子。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成长本是两个独立的课题,事一定要分开的。但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是为了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理想欲望,过多的参与到了孩子的教育中。最后结果是家长累、孩子更累,好多还出了问题。核心一点就是各自的边界没有掌握好,为了所谓的评价和比较,父母越界太多了。
3、来自未来的束缚:总想着明天,无意识的忽略和贬低今天。总想着明天会更好,而不是先把今天过好。当我们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一点和我们平时看到其他讲佛法的书所提倡的类似,都是要提醒人们活在当下。过去已经发生,未来不知道发生什么,唯有当下最真实、最珍贵。
阿德勒的心理学,把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能会怨天怨地怨社会,而阿德勒把人生的责任和选择权力全都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真正从这些束缚中走出来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很自由,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正是我们自己。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我们需要的是承担这种责任和追求这种自由的无畏勇气,是认识之后的立即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阿德勒的理论更适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环境,那就是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奋斗找理由!干就完了!
END
刘立明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MBA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爱好读书,喜欢教育,眼里有光,内心安静的人才能做好教育。教育如日出、花开,需要方法,更需因循每个孩子的特点使其自然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幸福的度过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