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17岁丧母,52岁丧女,婚后被家暴,经历那么惨

“今夜天塔为她点亮,送别大先生叶嘉莹!”

2024年11月24日,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

11月30日,叶嘉莹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举行,各界人士排百米长队送行。

天津天塔点亮灯光,送别这位“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别号伽陵,是学贯中西的诗坛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家,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世人尊称“大先生”。

2021年,叶嘉莹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然而,这位在讲台上谈笑风生、讲述古诗词爱情的大家,却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表示“不知爱情为何物”。

回首往事,她感叹“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大师在诗词的海洋中找到了慰藉,又在现实生活中历尽坎坷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她传奇的一生。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平,叶家祖上是满族叶赫那拉氏,与慈禧太后和纳兰容若出自同族。

她的祖父是光绪18年的进士,祖宅大门牌匾上书写着“进士第”几个黑底金字。

随着大清的覆灭,叶家顺应潮流,改为汉姓“叶”

叶嘉莹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后就职于航空署,母亲李玉洁在女子学校任教。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叶嘉莹,是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她3岁开始认字,背诵诗词,6岁时家里请老师专门教她研习论语。

在书香的浸润下,叶嘉莹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小小年纪她就创作了诗作《秋蝶》,文笔虽稚嫩,但却具有独特的韵味。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铁蹄踏入中华大地,叶父随国民政府西迁,很快与家人失去联系,母亲只得带着叶嘉莹姐弟艰难度日。

北平沦陷,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主攻古典文学。

然而,这时候叶母却因患癌,在天津做手术时感染败血症,坐火车回家途中去世。

17岁的叶嘉莹心中哀痛无处安放,写下8首《哭母诗》抒发泣血之痛,“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叶嘉莹失去双亲的庇护,生活一下子跌落到谷底,她带着两个弟弟投奔了伯父一家。

伯父很喜欢这个聪慧的侄女,常与她谈论诗词曲调,平仄韵律,并资助她读完大学。

叶嘉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女子中学担任国文老师。

她擅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古诗词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她的讲解让古诗词有了温度,经常是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很快,叶嘉莹以出色的容貌、出众的才学和温婉的性格,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叶嘉莹的人生轨迹。

他叫赵钟荪,是学校一位英语老师的弟弟,也是她“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枕边人。

1948年3月,24岁的叶嘉莹与赵钟荪结为夫妻,开始了她30多年的颠沛生活。

婚后8个多月,历史的分叉口,怀有身孕的叶嘉莹和在政府供职的丈夫,随国民党部队撤离到台湾。

抵达台湾后,家徒四壁,丈夫在海军做事,待遇很少,大着肚子的叶嘉莹为了谋生,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补贴家用。

女儿出生后,日子更是拮据,一家人日子虽艰苦,但相对平静。

突然有一天,丈夫被抓走,理由是“思想罪”,受其影响,叶嘉莹也被国民政府一并带走,后来因查无实据,叶嘉莹很快被释放。

经此一役,她不得不投奔亲戚,带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在亲戚家的走廊打地铺。

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叶嘉莹白天要带着孩子去学校,下班后更是抢着做家务。

每天全家人睡后,她在走廊用毯子打好地铺,每当夜里孩子哭闹时,为了不惊扰其他人,她总是悄悄的抱起孩子走到外面,等孩子熟睡后再蹑手蹑脚地回来。

三年后,赵钟荪被释放回家,叶嘉莹本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哪知却是噩梦的开始。

三年的牢狱之灾,让赵钟荪的性格变得暴戾且喜怒无常,因为做过牢,他找工作很难,自己又没有手艺傍身。

几次碰壁后,他索性彻底摆烂,不再出去找工作,只靠妻子一个人挣钱养家,那段时间叶嘉莹辗转于三个学校轮流授课

软饭硬吃的赵钟荪郁郁不得志,他经常借酒浇愁,酒后家暴妻子。

为掩盖身上的伤痕,叶嘉莹经常是盛夏也要穿着长袖去学校,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让她想过用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对诗词和对女儿的爱,让她一次次捱过那段难熬的日子。

直到2008年赵终荪去世,叶嘉莹提笔写下“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埃尘”的诗句。

这更像是一种宽恕,此生,他们恩怨已了,这也是为何她曾经说过,一生不知爱情为何物。

叶嘉莹的婚姻所配良人,她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教书,和研究古典诗词上。

喜欢听她讲课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叶嘉莹声名远扬,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争相邀请她去讲学。

不到半年的时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向叶嘉莹颁发了终身聘书,是华人教师中的首位。

叶嘉莹举家搬迁到了加拿大。她旁征博引的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讲述中华诗词之美,经常博得洋人的阵阵掌声

叶嘉莹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27岁时与女婿双双死于车祸,这也成为叶嘉莹心中永远的痛。

叶嘉莹年少丧母,中年丧女,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让她愈发的思念祖国。

1979年春,叶嘉莹向中国教育部申请,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她先是到北大讲学,随后应邀到南开讲学,至此与南开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为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叶嘉莹辗转各地讲学,最开始她利用假期回来,直到2002年,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

每当叶嘉莹上课的时候,礼堂内总是坐满了人,过道也挤满了旁听者,后来学校特意为本校的学生发了听课证,有外校的同学用萝卜刻章制假证,蒙混听课,只为一睹叶先生风采。

叶嘉莹日常生活及其简单,她家冰箱不断的是速冻水饺,学生们去看她,正赶上她吃晚饭,就是一碗清粥,配一碟青菜炖豆腐。

但她却在94岁高龄,变卖房产加上稿费版税,两笔累计3568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了“伽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无论人世变迁,沧海桑田,叶嘉莹对于中华古典文学的热爱,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来没有变过。

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一生,就是一首沧桑美好,意蕴悠长的古诗。

从大陆到台湾,从国内到海外,叶嘉莹一生漂泊,尝尽人生苦难,但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她不为名利,只谈热爱,坚守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世界纷繁复杂,当人们在追名逐利时,她用纯粹初心,守古典文脉,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

她是人间的天使,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千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