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是,一则讣告的发布,让整个古典文学界的天空都变成了灰色,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早年丧母中年丧女,她承受了人生太多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人间太多的潮起潮落,然而真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在94岁高龄,毅然决定裸捐高达3568万元的财产。
这样一位女性,到底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又为何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书香门第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本姓叶赫那拉,与曾经的慈禧太后同姓,她的曾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考中进士,这在当时相当于拿到现代的博士学位,算是社会上的顶尖人物。
她的伯父旧学功底深厚,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父亲北大英文毕业,后来在民航工作过,母亲婚前曾是女校教师,对诗词歌赋的了解可不少,毕竟能嫁入这样的家庭,没受过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家庭的文化氛围,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叶嘉莹幼小的心灵,三岁多的时候,她就开始跟着爸妈学认字,别的小朋友们还在巷子里玩,她已经能熟练地读《唐诗三百首》了;十岁左右,母亲将一套《词学小丛书》交到她手中,从此,她又开启了填词的旅程。
年少的叶嘉莹,随口几句话,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自己装模作样装愁绪的纯真样子,如果生活就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她或许会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一生或才华横溢的女词人,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然而,处在战争年代的她,很难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战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曾经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因为工作调动,叶嘉莹的父亲跟随政府西迁后,就再无消息。
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生活的重担全让妈妈扛上了,她整天担心丈夫和孩子的安全,忧心忡忡,身体也累出了毛病。
为了看命母亲孤身前往天津租借,却不幸离世,留下了叶嘉莹和两个小弟弟,那一年叶嘉莹只有17岁,遭遇意外变故后不知所措,对以后的生活感到迷茫。
然而,从小就与诗词相伴的她,最终选择了用诗词来疗伤,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将内心的悲痛倾泻而出,也从中获得了些许慰藉。
身处沦陷区,没有父母的庇护,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她只能吃硬邦邦的杂粮面,身上穿的也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曾经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现在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内心的伤感和迷茫,让她不知所措,然而,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她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深深触动,从此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
也就在这个阶段,她迎来了自己的感情。
婚姻与事业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叶嘉莹也从辅仁大学毕业,成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匠,如果生活就这么走下去,也许人生不会再起波折,结果她遇到了赵中荪,在亲友的劝说下两人于1948年结婚。
新婚燕尔,本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也许在叶嘉莹的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却是一个充满苦涩的开始。
婚后不久,她就跟随丈夫来到了台湾,那时候她还不知道,想要回到家乡是如此的艰难,然而刚刚生下女儿,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未消散,厄运便再次降临。
仅仅四个月后,赵钟荪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叶嘉莹也受到牵连,失去了工作和住所,为了生存,她带着年幼的女儿寄宿在丈夫的姐姐家。
深夜里,寄人篱下的苦涩和对丈夫的担忧,如同潮水般涌来,让她难以入眠,她只能不停地给自己打气,想着丈夫一出狱,生活就能回到正轨。
这一坚持,就是三年,赵钟荪刑满释放,可叶嘉莹的日子依旧艰难,牢狱之灾改变了赵钟荪的性格,他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叶嘉莹施以家暴。
叶嘉莹每天在外奔波劳碌,回到家还要忍受丈夫的责骂和殴打,身心俱疲的她,常常在梦中见到母亲,渴望回到儿时母亲的怀抱。
醒来后,现实依旧无情,最痛苦的时候,甚至想过用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为了女儿,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诗词的研究上,以此来躲避那些让她痛苦的现实。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星拥有很强的鉴赏水平是很难得的,而叶嘉莹很自然收到了台湾学术界的关注,而她也应邀成为了大学校园里的讲师。
1966年,凭借深厚的古诗词修养,叶嘉莹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再过两年,她收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成功晋升为该校的终身教职。
事业的稳定,让她终于可以将家人接到温哥华,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她本以为熬过了苦日子,结果更大的不幸却在后面等着她。
丧女之后回国任教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丧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痛不欲生,女儿是她精神的支柱,中年丧女,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她把自己锁在屋里,不想和人打交道,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放着和女儿共度的时光,沉浸在深深的忧伤里,她开始琢磨人生的真谛。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叶嘉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任教,1979年,她给中国教育部写了一封信,说想回来教书,还特意强调不要拿一分钱。
这事儿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的,她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也知道保留古诗词传统意义重大。
先在北大,后到南开,尽管时间有限,但她依然充满热情地奔波于国内各大高校,将古典诗词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她的课特别受欢迎,学生不仅坐满了教室,连过道和走廊都挤满了人,她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娓娓道来,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直到1989年,叶嘉莹因为年龄的原因,终于可以完全放掉在国外的教书工作,从此以后,她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回了国内。
她继续在各大高校讲学,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籍出版,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是“穿裙子的士”,这是一以为女性文学者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证明她之前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从1993年开始,叶嘉莹就开始捐款用于资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到2019年为止,已经96岁高龄的她累计捐款达到了惊人的3568万元,堪称裸捐。
别人问她捐这么多钱干嘛,她轻描淡写地回:“我用不着这么多钱。”这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沉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优雅的老去
2020年10月份,一部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虽然票房一般,但豆瓣评分却高达8.2分。
为了这部片子,导演和摄制组非常用心,在全球10多个城市进行取景,就是希望展现叶嘉莹当初生活过得地方,以及她艰辛的心路历程。
让人惊喜的是,作为一名快100岁的老人,她还能在纪录片中坚持17次访谈拍摄,甚至亲自吟诵了不少诗词,让人感叹她的身体情况不输年轻人。
而她能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懂得了不要太过在意世间事物的变迁,也不必太纠结于金钱的得失,她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诗词事业中,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据说在人生最后的一年半,她被确诊癌症,可她从来没有感到痛苦,可见她的人生就像一场戏,时而高潮迭起,时而低谷徘徊,她的一生,恰似一首吟诵不尽的诗,充满着古典的韵律,也饱含着人生的沧桑。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豁达和专注,才让她得享百岁高龄,所以,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这样的成为,她当之无愧,不是吗?
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4-11-24《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
澎湃新闻2024-11-26《顶级女神去世:裸捐3568万元,奉献一生,没有爱情》
南开大学峡学2020-10-19《扬子晚报:她曾写下8首《哭母诗》10首《哭女诗》》